五行交相陵,海水不润下。
处处坏堤防,白浪大于马。
顾予为其长,恐惧敢暂舍。
董众完筑塞,跋履率旷野。
使人安于生,兹不羞民社。
调和阴与阳,自有任责者。
【注释】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陵:高大。润下,滋润下面。顾予:我。为:是。其长:指堤防的高大。跋履率旷野:指董役们长途跋涉,在荒野里筑堤。兹:这。不羞民社:不以为羞耻。
【赏析】
这是一首咏海堤诗。诗人从海堤的修筑起笔,写海水之高与海堤之高大;进而写海潮之大浪,使海堤为之动摇。接着写筑堤人不畏艰险,日夜赶修;然后写海潮之退,百姓安居,歌颂了筑堤者的业绩。全诗以“五行”为喻,赞美筑堤人的功绩。
开头两句,写海堤之高大,与海水之高峻相对比。“五行交相陵”,意思是说“五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相促进。“海水不润下”,意思是说海水没有滋润万物的功用。“五行”在这里比喻海堤。
三、四句写海潮之巨大。海潮之大浪,冲毁了堤防;海潮之大浪,超过了奔腾的骏马。“处处坏堤防”,是说海潮之大浪,冲毁了堤防。“白浪大于马”,是说海潮之大浪,超过了骏马的速度。“顾予为其长”,是说顾念自己担任筑堤的职务,“恐惧敢暂舍”。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因为筑堤的职务繁重,所以我才不敢轻易离开岗位。
五、六句写筑堤人不畏艰难,日夜赶修。“董众完筑塞”,“董”,通“动”。“完”,完成。“筑塞”,即筑堤。董役,即董役之人。他们“跋履率旷野”,意思是说董役之人跋山涉水,奔波于旷野之间。“率”,是动词,意为率领。“旷野”,原指旷远无际的原野,这里用来代指荒郊野外。
七、八句写筑堤之功。“使人安于生”,意思是说筑堤之功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兹不羞民社”,意思是说筑堤之功使百姓不再感到惭愧。“羞”,同“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郑驷偃有言曰:‘子产有辞,诸侯皆将立之。’公孙朝闻之,惧而不出,曰:‘岂子产有二心乎?’子产曰:‘不然。吾何害焉?’对曰:‘子言非不辩也,然词尚类,而后附会之,弗知所止。’”后因称不知所止为“不羞”。
总结上文,赞美筑堤之功。“调和阴与阳”,意思是说是阴阳之气的调和,才能使事物和谐发展。“自有任责者”,意思是说有担当责任者,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事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