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延寿
【解析】 此诗为五言律诗。全诗以山居生活为题材,描绘出一幅山居生活的图画,表达了诗人的闲适情怀,抒发了作者的隐逸之志。 “达来何处更追寻,放旷谁论古与今。”这两句写诗人来到山林中隐居后的生活状况。“达”指通达或通达事理,“达来”即来到;“寻”意为寻求,这里指的是寻找,“追”即追求。“谁论”指谁能议论、评说。“古与今”指过去和现在。“放旷”意为心胸开阔,不受拘束;“谁”即哪,指代人。“论”即评论
诗句释义与赏析 怡和心境了然同,大道无私处处通。 注释: “怡和”指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心境了然”意味着心灵清晰明了;“大道无私”表示宇宙的自然法则是公正无私的。 举世岂怀身后虑,谁人暂省事前空。 注释: “举世”指全世界的人;“岂怀身后虑”表达了对身后忧虑的超脱态度;“谁人暂省事前空”意味着很少有人能够暂时放下眼前的杂念。 门开岩石千山月,帘卷溪楼一槛风。 注释:
【注释】 ①松萝:山中生长的一种植物。 ②履道安禅:行走在道上,安详地打坐修禅。 ③断续:指云气变幻无常。 ④心堪伏:心性可驯服。 ⑤来惯幽禽:对鸟叫声已习惯。 ⑥丧工夫:失去本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山中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松萝闲锁一身孤”,以松萝比喻自己,说自己就像被松萝缠绕的树一样,虽然身在高处,但孤独寂寞。 第二句“履道安禅是密谋”
【解析】 这是一首写隐居生活的诗。诗人以山居生活为题材,通过描绘山居的生活环境以及作者在山居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超脱尘俗的思想境界。全诗意蕴丰厚,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进退应须与智论”,是说进退之间,必须用智慧加以衡量。这一句点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看法。 “浮萍自在为无根”,是说人生短暂,像浮萍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才是最好的。这一句写出了隐居的生活态度。 “扫门何太抛途辙
山居诗 其五 心地须教合死灰,藏机泯迹绝梯媒。 芳兰祇为因香折,良木多从被直摧。 寒逼花枝红未吐,日融水面绿全开。 支颐独坐经窗下,一片云闲入户来。 注释: - 心地须教合死灰:心灵要像死灰一样不动声色,不被外界事物触动。 - 藏机泯迹绝梯媒:隐藏自己的机巧和踪迹,远离可能带来麻烦的人或事。 - 芳兰祇为因香折:仅仅是因为花香而折断的芳兰,象征着过于追求外在美而忽略了真正的价值。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山居诗·其十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触目堪嗟失路人,坦然王道却迷津。 - 注释:眼前的景象令人悲哀,仿佛迷失在人世间。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迷茫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第二句:井藤梗上存馀命,石火光中保幻身。 - 注释:尽管生活艰难,但仍然努力保持生机,就像井藤上的小生命。
【注释】 山居诗 其七:山中隐居的生活,这是第七首。 事多兴废莫持论,唯有禅宗理可尊。 似讷始平分别路,如愚方塞是非门。刳肠祇为生灵智,剖舌多因强语言。争似息机高卧客,年来年去道长存。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山居诗》中的第七首。全诗以山居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情怀和对禅宗的尊崇。 首联“事多兴废莫持论,唯有禅宗理可尊”表达了对于世事的淡泊与超脱
【注释】 1.幽斋:幽静的小室。 2.绝参详:完全参透、明白。 3.兀尔:空寂的样子。 4.宏愿力:大的力量。 5.安闲:悠闲自在。 6.柴门半掩:用柴门半开着来表示不轻易接待客人。 7.苔径虚踪:指小径长满青苔,无人打扫的痕迹。 8.翛然:高远的样子,这里指清高超脱。 9.道芽:道的萌芽,这里指道家修炼的成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山中后所作,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译文】 山居诗 其十我心超脱,不为兴亡所动; 面对宠辱,内心波澜不惊。 城头鼓角遥不可闻,路上车轮马蹄难觅踪影,无需逢迎,更无须迎合, 在暖和的纸帐中安眠,茅屋之中静坐蒲团上, 只有这一条路才是正道,其他的事都不再牵动我的心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山林时的心境写照。诗人以“旷然”开篇,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荣辱得失看得很淡的态度。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豁尔难教宠辱惊”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和赏析: 1. 碧峤经年常寂寂,更无闲事可相于:碧峤,山名,这里指代隐居的山林。这句诗描述了山林一年到头都十分宁静,没有闲杂事。这里的“闲事”指的是生活中的琐事或烦恼。 2. 超伦每效高僧行,得力难忘古佛书:超伦,超越常人,这里指诗人自己。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效仿高僧的行为,并从中获得了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