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
以下是对《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其十四·天威径》的逐句释义、译文、诗句和译文的对应关系,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1. 逐句释义: - 凿断龙门犹劳身:形容劈开巨大的山岳或河流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 擘分华岳徒称神:形容劈开巨大的山脉,只能显示出它们的神奇。 - 如何劈开海山道:表达对如何能够劈开如此广阔的海洋山脉的疑问。 - 坐令八国争来宾:使八个国家都来朝拜。 2. 译文: -
``` 锦筵花下飞鹦鹉,罗袖风前唱《鹧鸪》。 占得仙家诗酒兴,闲吟烟月忆蓬壶。 注释:在华丽的宴会上,美丽的鹦鹉在鲜花盛开的地方飞翔,袖子轻摆,风中歌唱着《鹧鸪》的曲子。占据了仙人般的诗酒之乐,闲暇地吟诵着烟雾和月光,回忆起蓬莱阁的美好时光。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而又宁静的宴会场景。首句写景,锦筵、花下、飞鹦鹉等词汇营造出了一个华贵而生动的画面。紧接着
注释:我一心一意地感化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铁瓮高耸入云,剑阁也低矮了。大家都纷纷登上散花楼远望,江山的美景尽收眼底,为诗题提供无尽的素材。 赏析:这首诗是献给司徒相公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司徒相公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描绘铁瓮高耸入云、剑阁也低矮了等景物,形象地展现了司徒相公的威武之姿和崇高威望。同时,诗人还通过“多上散花楼上望,江山供尽好诗题”一句
在探索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其表面的文字和意境,还要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崔致远的《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 其十五 岝口径》为例,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更是历史文献中记录的重要事件的一部分。 诗的第一句“济物能回造化心,驱山偃海立功深”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力的深刻认识和尊重,以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原文:射鞭休说戟枝难,莫言杨叶是难穿。须看立节沙场上,永得安边为射鞭。 译文: 在战场上,不要认为戟的枝干难以中靶,也不要认为杨树叶子难以穿透。重要的是要看到那些在沙场上坚守节操的人,他们能够永远得到安宁边境,成为我们射箭的工具。 注释: - 射鞭:古代的一种武器,主要用于远程射击。 - 休说:不要说。 - 戟枝:戟的枝条,这里比喻困难或不易解决的问题。 - 杨叶:杨树叶子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惟将志业练《春秋》:“惟”表示只有,“将”是准备做的意思,“志业”指事业或抱负,“练《春秋》”意味着研习《春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决心通过学习《春秋》来磨炼自己的志向和事业。 - 早蓄雄心刬国雠:“早”表示提前,“蓄”是指积蓄,“雄心”指的是远大的志向,“刬”是清除的意思,“国雠”指国家之间的仇恨
“五色毫编六出花,三冬吟彻四方夸。始知绝句胜联句,从此芳名掩谢家。”这几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崔致远的《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 其四 雪咏》。下面将按原诗、译文、注释逐句进行解读: 1. 原诗: 五色毫编六出花,三冬吟彻四方夸。 始知绝句胜联句,从此芳名掩谢家。 2. 译文: 五彩斑斓的毛笔编织成精美的六出花朵形状,在寒冷的冬天里吟诵直到四周的人都为之赞叹。
生祠 古来难化是蛮夷,交趾何人得去思。 万代圣朝青史上,独传溪洞立生祠。 注释: - 生祠:指在古代为某位英雄或重要人物建立的纪念祠庙。 - 古来难化:自古以来,化(教化、感化)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蛮夷: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 - 何人:疑问词,表示“谁”的意思。 - 去思:怀念某人而去。 - 万代:形容时间久远。 - 圣朝:指神圣的朝代。 - 青史:指史书
【注释】 ①执金吾:官名,汉置,掌管宫门卫屯兵事。唐以后为禁军高级将领的加衔。 ②定八蛮:指平定八蛮。八蛮,即西南夷。唐代时,西南少数民族多称为“八蛮”。 ③云陛:皇帝所坐处之台阶。 【赏析】 这是一首咏颂忠臣的诗篇。全诗前两句写其人英勇善战,威镇八蛮;后两句写他心系君王,忠于职守。诗人在赞美其人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忠心和期望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诗句解读 - “巨牙钩爪碍王程”:巨大的牙齿和爪子妨碍了帝王的行程。 - “一箭摧班四海惊”:一支箭射出,使班超(东汉名将、外交家)震惊四方。这里可能指的是射术高超,能够一箭射中。 - “白额前驱姜胆碎”:白色的牛在前驱下,使得姜武想要粉碎它的决心。可能是指姜武勇敢,有破石的勇气。 - 译文 - “巨大的牙齿和爪子妨碍了帝王的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