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澄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过海,遥望祖洲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簸却蓬莱山,填取碧圆海。”开篇即写海上日出的景象。蓬莱山在渤海之滨,传说是仙人所居,诗人想象自己登上蓬莱,俯瞰大海。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日出时海天云霞的壮美景色。“玉沙清浅流,种桑应好在。”第二句写海上的沙滩,第三句点明主题,种桑好,因为那里有美丽的祖洲。这里诗人把祖洲比作“玉沙”,又与前文的蓬莱山相照应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下面是对每句诗的逐行翻译和赏析: 苦兵叹 黄花战裙,红抹巾,身着战服的女兵。要刀暗啸,青蛇鳞,手持刀剑,准备战斗。闪闪大旗,道旁立,旗帜在风中飘扬。白日街头,横杀人,白天街头也充满了杀气。 群入人家,捉妇女,军队闯入民家,抓走了妇女。弹鸡射犬,惊童竖,用弹弓射击鸡、狗,惊吓了孩子们。磨刀向颈,谁敢拒,士兵们磨着刀子,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厉言而翁不赦汝
诗句:先生持节秋当归,贱子亦似飞鸿飞。当前好景且莫掷,后来痛饮知为谁。 译文:先生手持符节回到秋天,我如同飞鸿一般飞翔。眼前的美好景色不要放弃,将来痛饮时,却要问为谁而作。 注释:持节——手持符节,指官职的任命或调动。秋当归——秋日归乡。贱子——对自己谦称。飞鸿——大雁,比喻自己的远行。当前好景——眼前的美景。莫掷——不要放弃。痛饮——痛痛快快地喝个酩酊大醉。为谁——为谁而作。 赏析
【诗词原文】 舟晓 孤舟寒雨泊荒城,风定滩低报远更。 二十五声秋点尽,沙头人语未天明。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边夜景的七言绝句。诗人在江边夜宿,因见江上孤舟停泊荒郊野外,又见江面寒气袭人,便知是初秋时节。“风定滩低”,是说水势已平静下来。“二十五声”是说江面上有二十五声号角声。而“二十五声秋点尽”是说二十五声号角声已经吹完。“沙头人语未天明”,则是说自己还未听见鸡叫,因为此时天还没有亮。
诗句原文: 狂歌醉倒楼头眠,江风吹醒骨欲仙。 坡翁去后涪翁去,冷落江山八百年。 注释解释: - 狂歌醉倒楼头眠:形容诗人酒后高歌至醉,在楼头沉沉入睡。 - 江风:这里指的是从江面上吹来的风。 - 江风吹醒:意味着江风使诗人从醉酒中醒来。 - 骨欲仙:形容诗人醉酒后的舒适状态,仿佛骨头都要飘向天空了。 - 坡翁去后涪翁去:这里的“坡翁”指的是苏东坡,“涪翁”指的是苏轼的好友张伯玉(字涪翁)
苏祠新楼呈南皮夫子兼柬玉宾叔峤二君 眉州城近多小山,四面环绕成碧玉环。一角微露江水边,铜镜斑驳映翠光。 南皮夫子今为文伯,尤其喜爱楼居岸,轻巾微澜绿竹宅,华严涌起百尺高。 提起衣裳登高步,叮咚声中闻逢逢。墙竿乱矗似双翼,远处城墙知是玻璃。 蟆颐树色浓绿如,过江西去入窗中,窗中有人散巾服,一卷文书映窗红。 清晨起床江气熏,夜静池光照树木。冷泉判事真罕见,衡文之才真绝俗。 闲暇日子聚宾客
纱縠行 五更乌啼金井栏,画堂月落罗衣单。 秃襟窄袖指瑟缩,机石似带银河寒。 亳州松花江锦腻,蛟毫涩手冰绡乾。 碧烟如纱摺蝉翼,络纬相怜对檠织。 鬟溜钗倾时欠伸,停梭欲起倦无力。 樱唇细唾红绒湿,珊枕幽啼窗曙色。 深闺井井二十馀,为习轻纱嫁不得。 昨日浣花行出城,城边江水玻璃清。 玻璃江水多縠纹,縠纹自古熨不平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锁江亭下石如铁 - “锁江亭”是诗中提及的地点,一个与江水有密切关系的地方。 - “石如铁”形容亭下的岩石坚硬如铁,暗示着自然景观的坚固与不易改变。 2. 桕叶满街红胜血 - “桕叶”是一种植物,其叶子在秋季变为红色,非常醒目。 - “红胜血”形容红色鲜艳至极,仿佛胜过了血液的颜色。 3. 一院苍苔晒病僧 - “苍苔”指的是苔藓类植物覆盖的地面。 -
三月二十一夜,南皮夫子邀请我到水际竹边亭。 微风拂动修长的竹子,萧飒的风吹过菰蒲发出声音。 宿鸭子突然张开嘴鸣叫,格磔的声音在水面上响起。 恍然间好像泊舟烟渚,想要洗涤衣襟上的尘埃。 当时刚刚过去一阵细雨,野凉亭外生起凉爽的气息。 公务少得闲暇,坐下来知道已是三更。 解下衣服挂在竹枝上,扫掉叶子点燃了瓶笙。 楼阴映照在江面上,灯光映出水中的倒影。 酒香味聚集着游鱼,听到声音后不惊慌失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描绘了他游历蜀地的经历。 首联:“劫火馀灰冷,高城独至今。”意思是战争的火焰已经熄灭,只剩下了废墟和残垣,但是这座高高的城墙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颔联:“石龙蟠柱础,铁马卧壕林。”描绘的是古代建筑的风格,石头雕刻成的龙盘绕在柱子上,铁马则静静地躺在壕沟里。这些元素都象征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颈联:“锁断宵扉敞,壶乾夕漏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