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加强积累,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仔细阅读提示语,根据提示语句判断字形,然后结合汉字的意思写出相应的句子。本题要求考生填写诗句,并给出注释,这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鉴赏诗词内容的能力。首先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细不可减”“大无以加”“近在眼睫”“远过天涯”等,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进行联想,从而确定答案。“是著即错
诗句原文: 一月在天,影含众水。 只如双剑峰头月,何似芙蓉溪上月。 芙蓉溪上月,何似泐潭潭底月。 若道同,东西各一涯,若道别,天无第二月。 注释翻译: - 一月:指的是月亮。 - 天:天空,指月亮。 - 影:月光照射到其他事物上形成的倒影或影子。 - 众水:很多水。 - 双剑峰头月:比喻月亮高悬,像两把宝剑一样锋利地照耀着山峰。 - 芙蓉溪上月:形容月亮明亮清澈,如同荷花池上的月亮。 -
注释: 诸人,即指那些前来参拜我的人。不是不将来,是说他们虽然来,但并未将佛法带到我这里。不是不分付,是说我虽然不将佛法分付给他们,但他们已经来到了这里。 译文: 那些前来参拜我的人,虽然来到,但并未将佛法带到这里。虽然我不将佛法分付给他们,但他们已经来到了这里。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佛法并不是被某些人故意隐藏起来,不让人们知道,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间的真理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它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某些人的虚伪和狡诈。 其三十八:这老冻侬,惺惺懵懂。 注释:这老头很固执,思想模糊不清。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老人固执、思想不清的形象。"这老冻侬"是对老人的直接称呼,"惺惺懵懂"则是对其性格的形容,表现出他的思想不够清晰明了。"只知恁么脱空相诳"则进一步揭示出他的虚伪和狡诈,"恁么"在这里表示某种特定的行为或态度,"脱空"则表示虚假、不实的意思
【注释】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四十八 踞此室 ,坐此座。 佛来祖来 ,一一按过。 译文: 坐在这里,佛祖都一一指点过了。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佛祖来到这个空间,一一指正。"一"字重复使用,突出了佛祖对弟子们的教导,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佛祖对弟子们的关爱和期待。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是每一个词都充满了深厚的意义。通过对"一"字的反复强调
【注释】 “去从”:离开。红尘:佛家称人世间为“三界”中的欲界,故称红尘。“归向”:归向、归宿。白云深处:意指高洁的地方。“因甚”:为什么?“更无迎与送”:没有迎接或送别的举动。“去来”:来去。“寸步不曾移”:一步也没有挪动。 【赏析】 这首偈颂以诗人对出世的向往为主旨。全句是说,我离开了繁华的人间社会,回到清静的大自然中去;我既已归隐山林,就决不再受世俗的干扰了
白云岩上的月亮,太平松下的影子。 深夜里秋风起,都成为一片境界。 注释:偈颂,又称佛颂、禅颂,是佛教徒在念诵佛经时所唱的赞歌。白云岩、太平松都是禅宗的典故,白云寺在杭州天竺山上,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故称为“白云”。而《清凉传》中记载,唐代高僧慧能曾于太平寺(今杭州灵隐寺)说法,因而得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白云岩上的明月和太平松下的影子相互映衬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是佛教徒诵唱的韵文。一百三十六首,即佛家语中所说的“华严经”。黄茅八凸:山名,在今广西桂林西北。 【译文】 乌云笼罩着西山,南风吹拂着南浦。 老卢仙人腰缠骑鹤,早晨越过黄茅八凸。 独秀峰草木、泉石为之欢呼鼓舞。 为什么会这样?只因家境贫寒,渴望邻居富裕。 【赏析】 此诗以写景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贫富不均、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感慨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四十六:岁尽年穷,多少人脚忙手乱,惟有宝峰恬然不管。 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注释: 这首诗描述了人们忙碌于年终的琐事,只有宝峰山依然宁静如初,不受影响。诗人用“脚忙手乱”形容人们忙碌的情景,而“恬然不管”则展现了宝峰山的平静与超脱。最后一句“恼乱春风卒未休”,意味着尽管春天已经到来,但人们的忙碌仍未停止。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译文: 今天开始制定法令,命令应当先于其他。 三章法规要普及给所有人和天上的神灵。 身体不能随意移动,也不能静止不动。 嘴巴不能随意开合,也不能沉默不语。 心思不可轻易表达,也不可茫然无知。 依照这样的方法行动,这样的方式居住,常来常往的圆觉寺永远显现在眼前。 注释: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二十六: 这是一首关于行为规范的佛教偈颂诗,旨在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