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一
译文: 今天开始制定法令,命令应当先于其他。 三章法规要普及给所有人和天上的神灵。 身体不能随意移动,也不能静止不动。 嘴巴不能随意开合,也不能沉默不语。 心思不可轻易表达,也不可茫然无知。 依照这样的方法行动,这样的方式居住,常来常往的圆觉寺永远显现在眼前。 注释: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二十六: 这是一首关于行为规范的佛教偈颂诗,旨在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
德山拆殿,宝峰烧香。 二俱不恶,一种不臧。 瞿昙元自面皮黄。 诗句释义 1. 德山拆殿 - 字面意义:指德山上的寺庙被拆除。 - 象征意义:可能象征着某种权威或传统的崩溃。 2. 宝峰烧香 - 字面意义:在宝峰上烧香。 - 象征意义:代表着对某种精神信仰的追求或敬畏。 3. 二俱不恶 - 原文解释:两者都不坏。 - 象征意义:可能意味着两种事物都是中性和积极的,没有明显的缺陷。
【注释】 偈颂:唐代佛教禅宗中用以诵读佛经或颂扬佛陀的韵文。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这是一首偈颂,共有136首。 其三十五:是第136首偈颂。 昨从天上去:昨天我从天上下来。 元(yuán):本来。 不离地下:没有离开过地面。 今归地下来:现在我又回到地面上来。 亦不离天上:也没有离开过天上。 上下无间:上下之间没有间隔。 来去无差:往来之间没有差错。 天河秋一雁:秋日里
诗句如下: 皎洁中秋月,清光处处同。 是人皆照破,无水不形容。 圆满纤尘净,婆娑桂影重。 1. 诗意解析 - 皎洁中秋月:描绘了中秋之夜月亮的明亮和纯净。"皎洁"形容词突出其清澈无暇,"中秋月"则特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满月,常被视为团圆的象征。 - 清光处处同:表示无论是在何处,都能体会到这股清明的光和其带给人的舒适感受。"清光"指的是月光,"处处同"表达了这种美好是普遍的,不分远近。 -
注释 1 目视云霄,有一拳未敢分付:形容某人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盯着天空中的云彩。"有一拳未敢分付"意指尽管有勇气和力量,却因某种原因(如恐惧、顾虑等)而没有付诸行动。 2. 日游闹市,三十棒且待别时:在喧嚣繁忙的市集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暂时放下烦恼,等到适当时机再处理事情或解决纷争。这里的"三十棒"可能象征面对的挑战和困难。 3. 遇坎则止,乘流而行:遇到困难时停下脚步,顺流而下
【注释】 今朝解制,且作么生。 今朝:今天。解制:解除了官身的束缚。一诺:一个诺言。 从前约束,一槩放行。 从前:以前。约束:约束、拘束。一概:都。放行:放走、释放。 万里秋天飞一鹗。东西南北任纵横。 秋:秋季。鹗:一种猛禽。任纵横:任凭纵横驰骋。 【赏析】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是宋代诗人释普济所作,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诗简洁明快,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注释:春风虽然寒冷,但是春雨连绵不断。桃花随着波浪飘荡,新竹被烟笼罩。灵云已经离开香严寺,每次春天来临都会感到悲伤。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通过对春风、春雨、桃花、新竹和灵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翠柳堤边舞,黄莺树上鸣。瞿昙真实相,历历在而今。”这组诗句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释惟一对佛教真理的领悟与追求。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第一句:“翠柳堤边舞”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绿的柳树随风摇曳,仿佛在堤岸边起舞。这里的“翠柳”既指自然景观,也隐喻着佛法中的生命之绿,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2. 第二句:“黄莺树上鸣”则转向声音的描绘,黄莺的鸣叫声清脆悦耳
【注释】 (1)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偶语。 (2)知识:旧时指知识分子。 (3)两两不成双:形容彼此不相配,无法成双结伴。 (4)一一无回互:形容彼此没有关联,互不相干。 (5)昭然在目前:明显地摆在眼前,毫不隐晦。 (6)卢仙夏人:泛指僧人。 (7)西天:指印度。 (8)东土:指中国。 【赏析】 这是一首颂圣之作。作者以“偈”的形式来表达对圣人的敬仰之情。首句开门见山,直说其意
【注释】 昼:白天。惺惺:清醒、警觉。掉举:昏沉。求白玉:追求虚无缥缈的白日梦。只此是黄金:此物即指心性,是真金,不是白日梦。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他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清醒和警觉,不应该在白天或夜晚都失去目标和方向。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应该珍惜眼前的真实之物,即心性。 “昼夜之间,人应常醒,既不掉举,亦不昏沉。”这句话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