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洁中秋月,清光处处同。
是人皆照破,无水不形容。
圆满纤尘净,婆娑桂影重。
古今争赏玩,谁到广寒宫。

诗句如下:

皎洁中秋月,清光处处同。

是人皆照破,无水不形容。

圆满纤尘净,婆娑桂影重。

  1. 诗意解析
  • 皎洁中秋月:描绘了中秋之夜月亮的明亮和纯净。”皎洁”形容词突出其清澈无暇,”中秋月”则特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满月,常被视为团圆的象征。
  • 清光处处同:表示无论是在何处,都能体会到这股清明的光和其带给人的舒适感受。”清光”指的是月光,”处处同”表达了这种美好是普遍的,不分远近。
  • 是人皆照破:暗示所有人都能通过月亮看见内心的真实。”是人”是指所有人,”皆照破”则是说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我或心灵的慰藉。
  • 无水不形容:强调了月亮之美不受任何阻碍的影响,无论环境如何都能映出其美丽。”无水”意味着无论有无水源,月亮的美丽都得以表现。
  • 圆满纤尘净:描述了月亮圆满而清晰的形象,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清洁和完美。”纤尘”意指微小的灰尘,”圆满”强调了月亮的完整与完美。
  • 婆娑桂影重:比喻月光下的树木摇曳生姿,如同桂花的影子般迷人。”婆娑”描述的是树木随风轻摇的姿态,”桂影重”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树影斑驳,增添了一份静谧的美。
  1. 关键词注释
  • 皎洁中秋月: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赏月、吃月饼,寄托着对家人和朋友团聚的美好期盼。中秋月象征着团圆、美满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诗词中,中秋月常常被用来象征纯洁与美好。
  • 清光处处同:这句话表达了中秋节夜晚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清光即明亮的月光,处处同则意味着无论在哪里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美景。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和欣赏。
  • 是人皆照破: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内心的明悟和洞澈。”照破”意味着通过观察月亮,人们能够洞察到自己的内心,实现自我反思和提升。中秋节期间,人们在赏月时往往思考人生哲理,这也是中秋节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 无水不形容: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事物美的影响。无水不形容意味着月亮的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只要有人存在,就能被看见和欣赏。这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普遍欣赏和赞美。
  • 圆满纤尘净: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完美的月亮景象。圆满意味着月亮完全呈现,纤尘则指没有微小的杂质干扰。这句话传达了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完美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 婆娑桂影重:这句话以桂花树为例,生动地描绘了月光下树木摇曳生姿的景象。婆娑一词形象地描述了树木随风轻摇的姿态,桂影则指代了桂花树的影子。这句话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光的魅力。
  1. 赏析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美。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成功地捕捉了中秋夜的独特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借助赏月这一传统活动,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种情感表达不仅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也让整个作品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 语言简练:虽然诗中涉及了许多意象和情感,但诗人用词简洁明了,每个词句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整体的意境构建。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也被融入诗中,使得整首诗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综上所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智慧。通过赏月这一主题,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还启发了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