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一
【注释】 偈颂:佛教语,即佛经中的赞歌。偈颂一百三十六首是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一首长篇颂诗,共132首,这是其中的第130首。 夏令更新:夏季结束,秋季开始。 春归奏勋:春季结束,秋季开始,春天的功劳归于秋天。 秧田铺翠:新插的秧苗覆盖了稻田。 麦陇翻云:翻耕的麦田像翻卷的云彩。 日犹舒暖:天气还温暖。 风已来熏:秋风开始吹拂了。 目击道存如不委,更饶一喝主宾分:眼见着道路还存在,就像没有放弃一样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写山的形貌、水云、龙象和古佛的风尚来赞美山的高大雄伟,水的清澈透明。诗人在描绘了山水的雄浑壮观之后,进一步以佛家思想作为总纲,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颂扬之情。 【答案】 注释: ①日月:指太阳和月亮。②山川:指山和河川。③东:方位词,东方。④西:方位词,西方。⑤南北:方位词,南方和北方。⑥杂沓:形容众多杂乱。⑦骈阗:形容热闹。⑧古佛家风:指佛教的风尚
这首诗描绘了仲春时节,万物复苏,鲜花盛开的景象。诗中用“夭桃烘日晕生脸,红杏吟风笑满腮”来形容桃花和红杏的艳丽,同时也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弥勒”、“如来”是佛教中的两位重要人物,这里用他们的形象来比喻世间的美好和宁静。诗中提到“一一分身不用猜”,意味着世间的美好无需猜测,每个人都能欣赏到。 “有人一见便见”指的是那些善于观察、有洞察力的人,他们能够立刻看到世间的美好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二十八 谓吾灭度,未免落断见。 译文:当我涅槃后,难免会被世人视为死相。 注释:“谓吾”指的是自己,“灭度”是佛教用语,指涅槃。 “落断见”意为被人看轻,被视为死相。 二见俱遣除,十方佛皆现。 译文:当两种看法都被消除之后,十方诸佛都会显现出来。 注释:“二见”指的是对涅槃的不同理解。 “遣除”意为消除或除去。 “十方佛”指的是十方世界中的佛陀,也即所有佛陀。
【注释】 偈颂:一种佛教的赞颂,是梵语“偈陀”译音。即佛门诵经时念诵的颂词。 斗粟可舂:比喻兄弟情谊深厚。 尺布可缝:比喻兄弟情意深重。 山包海容:指胸怀宽广如山,度量宏大如海。 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形容心情愉悦。 喜而欲舞:高兴得想跳舞。 同父:同父异母的兄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兄弟之间深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兄弟情义的珍视和感激之情。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二十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三句尽在此。 不多一字,不少一字。 众眼难瞒,分明举似。 注释: 1. 函盖乾坤句:比喻整个宇宙都被包容在天地之间。 2. 随波逐浪句:比喻人或事物随着波浪起伏、没有自主性。 3. 截断众流句:比喻能够抓住事物的关键,使众多的事物都归于统一。 4. 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强调简洁明了,不添加多余的文字,保持原意。 5. 众眼难瞒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辛未年正月初一,大地无人知晓落在哪里。 屋角山雀破晓啼叫,被人一一从头数起。 元旦无风,甲子不下雨。 注释: 1. 偈颂:佛教禅宗中的诵经文,即佛家讲经时所唱的歌词。偈:梵语“偈”的简称。原为歌辞,后指诗歌。 2. 一百三十六首:指唐代诗人贯休所作的《偈颂》一百六十三篇。 3. 其:代词,代指《偈颂》。 4. 一百十四:是序号,表示第一百四十四篇。 5. 辛未元正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内容。 诗句解析: 1. 自夏至秋,频频出入:描述了从夏季到秋季的频繁往来。 2. 送旧迎新,奔驰不歇:指送走旧事物迎接新事物的过程,形容忙碌不停歇。 3. 十字街头忽吃攧,起来拾得胡饼只:在十字街头突然跌倒,捡起了一个胡饼。 4. 今日不辞举似诸人,团团圆圆,皎皎洁洁,十成脱似中秋月:今天不犹豫地向大家展示这个胡饼,它的形状是圆的、明亮的,就像满月一样。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二十二 走尽四天下,只在一尘中。 不离一尘中,周遍四天下。 不是神通,亦非力假。 有人知得著落,许你入妙喜世界,是不动如来。 其或未然,一任钻龟打瓦。 注释:这首诗的译文是:“走过了所有的世界,只是存在于一个微小的尘埃中。不离开这个小小的尘埃,就能周游整个宇宙。这并不是超自然的能力和力量,也不是通过任何形式的外力。如果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就可以进入那美妙喜悦的世界
【注释】 休去歇去,玲珑岩上落花雨。 ——指在山间休息,欣赏那落花如雨的景象。 消焉息焉,路入清关别有天。 ——这里指通过山路时,可以感受到另一种境界。 尘不到,暑不到,行亦禅,坐亦禅,高蹈威音未朕前。 ——这里的“尘”是指世俗的繁华,而“暑”则代表炎热。行走或坐着都可以进入一种修行的状态,即所谓的“禅”。这种状态是在超越世俗之上的。 吃粥吃饭过,听风听雨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