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一
【注释】: 一年十二月——指农历一年的十二月。 腊月年尾——指农历的腊月,也就是一年的末尾。 雪峰昼夜——“雪峰”是佛教中的一座名山,这里借指修行人。“昼夜”指日夜。 挈挈——形容动作敏捷。 波波——形容声音响亮。 底——指原因、缘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修行人在腊月初冬时节的苦行生活,体现了修行人的虔诚与坚韧。 诗的前两句“一年十二月,是腊月年尾”,描述了农历一年的最后两个月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公案中的一种,通常用来考验修行者是否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衲僧行处,孤风凛然。 - "衲僧"是指出家修行的人。"孤风凛然"形容衲僧行走时,如同独自面对寒冷的风吹,没有伴侣,非常孤独。 2. 动无妄动,言无妄言。 - "动无妄动"是指在行动时,没有任何不必要的动作。"言无妄言"是指在说话时,没有任何虚假或误导性的言论。 3. 如履薄冰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1. "马师一喝大雄峰,直得三日双耳聋。" 马师的一喝使得大雄峰变得寂静,仿佛连三天都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2. "今日松山聋更甚,半年不复闻鼓钟。" 今天的松山变得更加寂静,半年都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包括鼓钟声。 3. "依俙钝铁,仿佛顽铜。" 依赖着坚硬的铁,就像依赖着顽固的铜。 4. "只好投之火聚中,火馀烜赫地通红。"
【注释】 天门:即天门关,位于四川奉节县。传说中通往西天的通道。 似海之深:形容其深邃广大。 如何造入:如何能够到达里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偈颂一百三十六首》中的第113首。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28个字。 第一、二句写“天门一合”,即天门关上了,十方(指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芦洲、东北乐洲、东南寿洲、西北适应洲)的道路都不通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1.理解诗意: “昔日不生,今日不灭”的意思是说,过去没有生过(人),今天也不会死。 “出入飞鸢岭,未曾有出入”的意思是说,飞鸢岭是出入的地方,但从来没有人出没其间。 “洞山不曾到,投子不相识”的意思是说,虽然洞山和投子都是名胜,但作者从未到过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 “若道嗣德山,未免自屈抑”的意思是说,如果认为要继承德山,那未免自己太谦恭了。
释义: 三十年前,无交涉处有交涉。 三十年后,有交涉处无交涉。 须无交涉,饮恨难忘,含悲含笑一炉香。 译文: 三十年前,没有争执的地方出现了争执。 三十年后,有争执的地方却没有争执。 必须消除争执,但无法忘记这种痛苦,只能带着悲伤和喜悦一起烧香。 注释: 1. 偈颂: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唱导文。 2. 偈(jie):佛经中的唱导文,又称“颂”。 3. 一百三十六首
绿水青山,红尘闹市。 一大藏教,满眼满耳。 这里有人拣辨得出,入则个个归元,出则无无不是。 注释: 1. 绿水青山:指清澈的河流和茂盛的山林,常用来比喻自然之美。 2. 红尘闹市:指喧闹繁华的城市,常用来比喻世俗之地。 3. 一大藏教: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观察、体验来领悟佛法。 4. 拣辨:分辨、区分。 5. 入则个个归元:进入修行状态后,每个人都能回归本源,达到清净的境界。 6.
诗句释义与译文 - “不思善,不思恶”: 这句表达的是超然物外的心境,不被外界的善恶所动,保持一种中立或超越的状态。 - “孤迥迥,活鱍鱍”: “孤迥迥”形容状态孤独而高远,“活鱍鱍”则是形容生动活泼。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既孤独又不失生机的形象。 - “不用追寻,不劳捉摸”: 强调了放下对结果的追求,不再为结果操心,体现了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 “只贵诸人知著落”:“诸人”指他人
【注释】 节:季节。 届:至,来到。 凉飙:凉爽的风。 四起:四处吹来。 万里无云:形容天空晴朗,没有一丝云彩。 明皎皎:明亮的样子。皎,明亮。 月上孤峰:月亮高高地挂在山峰上。 香拂拂:香气飘荡的样子。 庭际:庭院里。 以我为隐乎:你把我当做隐士吧。 尔:你。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之夜观月时写的一首咏月诗。诗人通过对秋夜月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超脱和追求
这首诗的翻译是:“深入讨论道理,言语不是言语,沉默不是沉默。衡量才能适合职位,武力是武力,文化是文化。是否使用或放弃取决于当时的情况,裁断在我手中。就像将一茎草当作丈六金身那样使用,或者反过来,将丈六金身当作一茎草一样使用。” 注释:“偈颂”,一种佛教中的诗歌形式,通常用来解释佛经中的某些难懂的词汇和概念。这里的“偈”是指这种形式的诗,“颂”是指对某物、某人或某种状态的赞美。 “入理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