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奂
涿南见蚕妇本汴梁贵家涿郡的南部,我看见那蚕妇。她的家乡本是汴梁的豪门大族。 蚕月何曾出后堂,干戈流落客他乡。 在蚕月里她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后院,战争的战火把她流放到了异乡。 罗衣着尽无人问,自把荆篮摘野桑。 她的华丽衣裳已经被洗劫一空,人们不再关心这些奢华之物,她自己却拿着荆筐去采摘那些野生的桑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失去了往日荣华富贵的女子
诗句:盘盘十二曲,石岭瘦峥嵘。脚底有平地,何人险处行。 译文:蜿蜒曲折的山路,石头山峦高耸入云,脚下却有平坦的道路。谁能在这险要的地方行走呢? 注释:盘盘十二曲,表示山路盘旋曲折,有十二个弯曲。石岭瘦峥嵘,描述了石岭的形态,显得孤独而高峻。脚底有平地,指在险要之处,也有平坦的地方。何人,是谁。险处行,在这里行走,意味着危险。 赏析:这首诗以盘绕的山路和孤高的石岭为背景
读汝南遗事二首 六朝江水故依然,隔断中原又百年。长笑桓温无远略,竟留王猛佐苻坚。 注释 - 六朝:指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历史上称为“六朝”。 - 江水:指长江之水。 -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此处特指中原大地。 - 百年:形容时间漫长。 - 桓温: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曾短暂掌权,但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 王猛:西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是其得力助手。 赏析
我们来分析题目“题二贤祠”: 1. 题:即题词。 2. 二贤:特指诸葛亮与庞统两位贤才。此处用“二贤”二字,是为了强调这两位贤者的共同特质。 3. 祠:是指祠堂,是纪念先贤的场所。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确定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诸葛亮和庞统两位贤人的缅怀和赞美。 接下来逐句解读诗句: - “从经操懿狎孤儿”,这句话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其中,“从经”指的是跟随诸葛亮学习
【注释】出郭:从城外。莺喉:莺的叫声。燕姬:美女。五陵年少:指贵族子弟,五陵是长安附近的五个皇族墓地,多指豪富之家的年轻子弟。卢沟:即长沟,在今北京市西。平明骑马过卢沟:指平明之时,即天刚亮,便骑马经过长沟。 【赏析】诗中写一个美丽的女子在城门外唱着歌,她的歌声清脆悦耳,像莺的啼声一样婉转动听。接着描写她喝下酒以后,春意盎然的感觉就像油滑一样地令人陶醉
游嵩山十三首轘辕坂 邂逅洗耳翁,去饮上流水。 此日傥相逢,黄犊应渴死。 诗句释义及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游人游览嵩山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邂逅洗耳翁,去饮上流水”描写了诗人偶遇一位正在洗耳的老翁,并邀请他一同去饮山上清冽的泉水。这里的“上流水”指的是山中的清泉。第二句“此日傥相逢,黄犊应渴死”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偶遇可能带来的美好时光的期待和幻想,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哀愁
【注释】紫阳阁:在今江西上饶西南。三生事:指与白居易、元稹的友谊,三人曾结为“白、元、刘”之交。黄尘:唐时以黄色为帝王之色,故称天子为黄龙天子,或称黄衣天子。此处指皇帝。 【赏析】《紫阳歌》是元和四年(809)诗人在江州任司马时写的一首七律。当时诗人正在紫阳阁下小住,作此篇寄赠白居易。这首诗写于诗人任江州司马期间,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朝廷的愤恨之情。 首联“碧瓦朱甍动紫烟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是登上的意思,这里指的是登上了中峰顶。 2.本题考查考生对全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莫上中峰顶”一句,是诗人在登嵩山途中所发出的感叹。诗人认为,即使登上了中峰之巅,但看到那层层叠叠的山峰,也不过是一片云雾,而看不到真正的嵩山全景,所以感到失望。 3.本题考查考生对全诗的赏析和理解能力。“万岁”,指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711年-756年)
以下是对《游嵩山十三首·其一·轘辕坂》的逐句解释: - 诗句:《游嵩山十三首·其一·轘辕坂》是元朝杨奂的作品,描绘了盘盘十二曲、石岭瘦峥嵘的景象。 - 注释:轘辕坂,即著名的轘辕山,为太室山支脉,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是登封古八景之一,因有轩辕黄帝升天之地的传说而闻名。 - 译文:蜿蜒曲折的山路共有十二道弯曲,石质的山岭显得格外峻峭险要。脚下竟然还有平坦的地方,这是何等的惊险
注释: 大士传心要,诸方叩道玄。 这两句诗描述了大士(观音菩萨)将传心的秘诀传授给各地的僧人,让他们向道(即佛教的教义和道理)求教。 至今卓锡地,莹彻有遗泉。 这两句诗描绘了至今仍然有人来此地烧香拜佛,泉水清澈透亮,如同菩萨留下的圣水一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大士传心的秘诀以及后人对此地的崇敬之情,展现了嵩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