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昂若
壬申年春又见沪报载蔡庭楷军长吟诗三章余乘酒兴步原韵三章 连江炮火射云间,效力疆场不畏难。 两载家书难屡达,可怜久战未归还。 注释: 壬申年: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沪报:上海的报纸。蔡庭锴(1875-1943):字敬堂,号梦生,福建连江东洋乡(今福州市连江县)人。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外交秘书,民国政府外交部参事、代部务委员,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代理国务总理。袁世凯称帝时被免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要求考生写出诗的译文。 【答案】 译文:寒食时节来到校场,看见花瓣飞散处处;古诗中所说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就是咏五律八韵。 寒日东风发,春城处处花。 轻飞双凤外,散入五侯家。 摇曳融晴絮,颠狂绚彩霞。 女墙拦不住,潘县并堪夸。 飘泊通何限
注释: 遭兹国难两三周,财尽民穷犹断炊。 不克乘桴浮海外,吟诗略可解吾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危难时期的痛苦和无奈。首句“遭兹国难两三周”,说明国难已经持续了两三个月,时间之久,可见其严重性。“财尽民穷犹断炊”进一步描绘了国家面临的困境,百姓生活困苦,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保障。这里的“断炊”是古代一种贫穷的象征,意味着连饭都吃不上的窘迫状态。 第二句“不克乘桴浮海外”
注释: 外无门扇内无床,四壁空空心里伤。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避难回家时的困境,外面没有可以进出的门,家里也没有床可以休息,四面墙壁空空荡荡,让人心里感到痛苦和悲伤。 购得旧窗姑整理,艰难经济苦商量。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为了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购买了一扇旧窗来整理,同时为了节省开支,还不得不与家人一起商议如何度过困难时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外避难回家后的困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意象、诗句内容、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此诗是作者看到吴佩孚在故乡蛰居时有感而发,所以首先要抓住诗歌的意象来赏析;然后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其表现手法,最后再分析诗人的情感。 “强吞弱肉理难论”,这是说,强者吞并弱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理”字是关键词,指道理、事理。“强”“弱”是对立的关系,“吞”“噬”是动作关系
诗句释义 1 儿郎冒险入城中:这里的“儿郎”通常指的是年轻人,而“冒险入城中”意味着他们勇敢地进入了城市。 2. 被敌压迫作苦工:这里的“被敌”表明他们受到了敌人的压迫或攻击。 3. 经过家门不忍睹:尽管已经经历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的挑战,但当回到家门前时,仍然不忍心去面对眼前的一切。 4. 户窗打尽物皆空:这句话描述了家中的情况,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劳动和生活的压力
壬申年春(1942),沪报载蔡庭楷军长吟诗三章,余乘酒兴步其韵三章。 奋志冲锋不顾身,死而不朽是精神。 可怜闸北江湾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壬申年:农历的第十个年头,即民国二十七年。 春:指春天。 沪报:上海报纸。 蔡庭楷:字季行,江西南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抗日将领、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原韵:即原文的韵律。 三章
注释:戊寅年六月六日,我避难回家后,即吟咏三首。 城门一鞠躬,街上的房屋全都被烧空。 家中虽然墙壁未毁,但锅灶四面都已不通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何年得见太平时,外患频来泪欲垂。 - 注释:“何年”意味着何时能见到太平盛世的光景,“外患频来”指频繁的外部威胁,“泪欲垂”表示悲伤到几乎要流下泪来的程度。整句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的渴望和对当前时局的忧虑。 - 赏析: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稳定的期望和面对外部威胁时的无奈与忧伤。诗人通过对比理想的太平景象与现实的战乱状态,抒发了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感慨。 2.
解析: 1. 此诗是一篇题赠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或他人的敬爱之情。 2. 首句“数代书香德望隆”,意思是说,家族中有着世代相传的读书和做官的传统,其道德威望一直都很崇高。 3. 第二句“锦心绣口有家风”,形容这个家族的人都有一颗像锦绣一样美丽、细腻的心,说话做事都非常讲究,符合家风的要求。 4. 第三句“诗人自古称诗窖”,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都喜欢在诗的世界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