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昂若
壬申见沪报载吴佩孚蛰居故乡,触景生情,感伤时局,咏诗八章,足徵英雄末路之胸怀。余步原韵藉以消遣 花甲已周万事墉,乱时最怕老年逢。 惊闻劫火连三月,未卧常闻半夜钟。 注释解析: - 花甲: 指人到六十岁,古时候用来代表人的一生或年龄。 - 万事墉: 形容事物繁多复杂。 - 乱时最怕老年逢: 在乱世中,老年人特别容易受到困扰和威胁。 - 劫火: 这里可能是指某种灾难或混乱,如战乱、自然灾害等。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何年得见太平时,外患频来泪欲垂。 - 注释:“何年”意味着何时能见到太平盛世的光景,“外患频来”指频繁的外部威胁,“泪欲垂”表示悲伤到几乎要流下泪来的程度。整句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的渴望和对当前时局的忧虑。 - 赏析: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稳定的期望和面对外部威胁时的无奈与忧伤。诗人通过对比理想的太平景象与现实的战乱状态,抒发了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感慨。 2.
壬申春,国难有感 壬申:指农历年号,壬申为1932年; 春:春季,这里指一年之初。 国难:国家危难之际。 有感:有所感触,有所思考。 国联(国际联盟):即国联,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国际联盟,由英法美日意等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组成,企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世界和平。 侃侃论和戎:侃侃然,形容态度傲慢、自大的样子。论,议论。和戎,指用武力解决争端,这里是指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黑暗重重那得公
【题解】这是一首送别之歌。校中训毕赴官,课后又能勤办公;学礼学诗坚德性,多才多艺不居功。 【注释】1. 校:学校。2. 训毕:训诂完毕。3. 官:做官。4. 能:能耐。5. 德性:道德修养。6. 居:占。功劳。7. 功:功名。8. 才:才能。9. 艺:艺术才能。10. 赏析:此诗是送别之作,写友人从学校毕业即将赴官任职,作者鼓励他“学礼学诗坚德性”,并希望他能以“勤办公”的精神,为国尽忠报效
烽火刀兵夜夜然,中华安靖望何年。 全家寄旅符祥巷,一枕战风那得眠。 注释: 烽火刀兵夜夜然:烽火和战争一直在持续不断。 中华安靖:中国平安无事。 那得眠:哪能睡得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家国天下的忧患与个人的苦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艰辛的无奈。全诗充满了深沉的忧思和无尽的哀愁,反映了诗人在国难当头时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逐句释义”,考生应先通读全句,理解其基本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和关键词进行逐词逐句的分析,最后再对诗歌进行简要赏析。 (1) “壬申春”,指壬申年春天。壬申年是公元1092年,作者当时在京城任编修官,所以称“国难”为“国难有感”。 (2) “年来谣说乱如麻”,意思是:这些年来民间流传的谣言像乱麻一样多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壬申见沪报载吴佩孚蛰居故乡,触景生情,感伤时局,咏诗八章,足徵英雄末路之胸怀。余步原韵藉以消遣 无事隐居山水隈,渔樵耕读任徘徊。 不知弹雨枪林下,怕看江边劫后灰。 我们逐句进行解读。 1. 无事隐居山水隈,渔樵耕读任徘徊。 - 注释:无事,没有事情;隐居,住在山里不出门。山水隈,指山的角落或水边的弯曲处,这里指隐居的地方。渔樵耕读,泛指渔民、樵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壬申春”即壬戌年春天。壬申为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六十年一个循环,故称“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又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历法记时的方法。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表示人的出生年月日时。例如:丙午年出生的人属马。“龙蛇变幻起东夷”,起,指兴起、发生。东夷,指东方的夷族。龙蛇变幻,形容局势动荡不安。“正是男儿报国时”,正是,正逢,恰逢
【解析】 题干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壬申见沪报载吴佩孚蛰居故乡,触景生情,感伤时局,咏诗八章,足徵英雄末路之胸怀。余步原韵藉以消遣”。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的把握,注意结合注释分析诗人情感、思想主旨,并结合注释分析诗人情感、思想主旨。 【答案】 示例一 壬申见沪报载吴佩孚蛰居故乡,触景生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诗的“形式”特点和思想内容,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第一联:“钱财日日付东风,弄到民贫国亦穷。”。“日日”指天天;“金钱”指财富、财物;“付”是给予、赠予的意思;“东风”指春天的暖风,也比喻时势、形势、机会;这两句的意思是:金钱天天给予,使得民不聊生,国家也走向穷困。 第二联:“矮鬼连朝烧更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