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妙伦
在宋代释妙伦的《偈颂八十五首》中,有一首名为《其十六》,诗如下: ``` 沙鸥尽日戏江滨,几度浮来几度沈。 渔笛一声惊起去,依前飞下碧波心。 ```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解读: - 沙鸥尽日戏江滨:描述了沙鸥整日嬉戏于江边的情景。 - 几度浮来几度沈:比喻沙鸥像水中的影子一样起伏不定,时而漂浮,时而沉没。 - 渔笛一声惊起去:渔夫吹响笛子的声音惊动了沙鸥,使其飞离岸边
在古代中国,诗文常常通过象征和隐喻来传递更深层的含义。下面将根据提供的诗句,进行逐句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1. 擒虎兕,辨龙蛇:这句诗意味着能够捕获猛兽(比喻凶恶的人或事物)并辨别真假(比喻识别善恶)。在这里,“擒”表示捕获,“兕”是犀牛的一种,常用来形容凶猛之物;“辨”则是区分、识别。整句表达了对复杂事物的把握与理解。 2. 一句子,绝周遮:这里的“一句子”可能指的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
【注释】偈颂八十五首:是佛家用语,指佛祖释迦牟尼说法之文。三张白纸:比喻文字。季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四月。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五月。争如:不如。瑞岩:山名,在浙江绍兴。季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赏析】此诗以咏物起兴,借咏纸与瑞岩、季春与孟夏,来抒发作者对“吃尽底涎唾”的人世间名利的不屑一顾。诗人以“白纸”喻“古人”,将古代那些贪得无厌之人比作“吃尽底涎唾”的纸人,而以瑞岩、季春
注释: 那一通,那是指门栓。你问我,你是在询问我关于门栓的事情。玄关倒插无须锁。玄关是大门的入口,而倒插的门栓则无需上锁。 等闲一掣掣得开,三个老婆相对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门栓被随意拉出,也不必担心,因为有三个人可以共同应对,她们就是妻子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家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诗中的“玄关倒插无须锁”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生活的追求,而“等闲一掣掣得开
【注释】 瑞峰:山名,指庐山。 雪曲:佛教梵语,即佛曲。 乡谈:方言、土语。 一十三:泛指人间世事。 【译文】 住在瑞峰,离开时又回到瑞岩,还没有操练过雪曲,暂且打起乡谈。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偈颂是唐代以后流行的一种宗教和民间诗歌,内容大都宣扬佛理,歌颂功德,或讽喻世态人情。此偈颂用七言诗形式,描写了作者游历庐山的见闻,并抒发了其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首句“来住瑞峰”写自己来到庐山的情景
【注释】 隐隐:隐约。犬吠:犬叫声。寻寻:寻找,寻觅。忽:突然。桥断溪回:桥断了,溪水回流。碧桃:粉红色的桃花。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春天漫步郊野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犬吠声,想寻找声音的来源却怎么也找不到。忽然间看到一座小桥断了,溪流又回转了方向。于是顺着溪流走去,竟发现几株碧绿鲜艳的桃树,盛开着三四朵粉红色的桃花。此诗写景如画,富有情趣
注释:灵山和月亮相谈,曹溪和月相指点。 仔细检查,只能得到一半的月亮。 赏析:此诗是一首禅宗公案诗。禅宗六祖惠能,因在黄梅双峰山东侧的破心中悟到“本性”真如之理,遂有“顿悟”之说。他于635年辞官回乡,次年三月四日于韶州大梵寺说法,时有弟子五僧随听。当时有慧明问:“如何是祖师的心?”惠能回答说:“即此是祖师的心。”又问:“如何是祖师的本来心性?”答曰:“本来无一物。”慧能的“本来无一物
我们将这首诗逐句进行解析和注释。 一、原诗句及解释: 1. “一夏九十日” - 注释:一个夏天有九十天,这里可能是在描述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或者是一种比喻手法,用来形容时间的漫长或某种状态的持续。 2. “今朝事已周” - 注释:今天的事情已经全部办完。这里的“周”可能意味着结束或完成。 3. “寒山逢拾得” - 注释:遇到寒冷的山中人(可能象征孤独或困难),遇到拾得(可能是另一个人物)
【注释】 躘:牛。 几只:很多。 总:一直。 卧月眠云:躺卧于月光之下,卧息于云朵之上。 无心:无意图。 犁、耙:耕田的工具。 溪东溪西:指牛在山间溪流的东边或西边饮水。 岭上岭下:指牛在山间的高岭和低坡吃草。 第一不得:第一要务。 犯人苗稼:破坏庄稼。 【赏析】 “躘踵几只牯牛,总在瑞峰过夏”,写山中的牯牛。首句以“躘”来代替牛,说明作者对牛的熟悉;次句“几只”是虚数,形容山中牯牛之多
注释:山峰峻峭挺拔,玲珑剔透,八面都有光。 须弥灯王,有眼的人可以看见。 如果没有看见,就跟着我的脚跟转。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山峰描绘得栩栩如生。首句“峭峻一方”描绘了山峰的峻峭挺拔;次句“玲珑八面”则形容山峰玲珑剔透,八面都有光。颔联“须弥灯王,有眼者见。若不见,随我脚跟转”则是诗人的想象。他以须弥灯王为喻,指出只有有眼者才能看见这神奇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