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话月,曹溪指月。
检点将来,只得半橛。
注释:灵山和月亮相谈,曹溪和月相指点。
仔细检查,只能得到一半的月亮。
赏析:此诗是一首禅宗公案诗。禅宗六祖惠能,因在黄梅双峰山东侧的破心中悟到“本性”真如之理,遂有“顿悟”之说。他于635年辞官回乡,次年三月四日于韶州大梵寺说法,时有弟子五僧随听。当时有慧明问:“如何是祖师的心?”惠能回答说:“即此是祖师的心。”又问:“如何是祖师的本来心性?”答曰:“本来无一物。”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之论,为禅宗所宗。这首偈颂便是以禅语入诗。
首句“灵山话月”,用典出自唐代诗人张祜《灵岩寺》诗:“遥看瀑布挂前川,碧水潺流声复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处,灵山指惠能悟道之处,也借指惠能本人;月喻其心性,意在表明自己已经悟到了佛性,可以像观自在菩萨那样观照万象、无所不知。
第二句“曹溪指月”用典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庐山谣》:“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曹溪”即曹溪南面的石头,相传惠能曾在此坐石上,后建有石头庵,故名。这里指惠能悟道处石头庵。“指月”意为指点月亮,意在表明自己已经能够洞察一切、了达真理。
第三句“检点将来,只得半橛”。这是说,自己的心性虽然已经达到了极致,但是却仍然有所欠缺。因为禅宗认为,真正的悟道者应该是心无挂碍、超脱世俗的人。而这里的“检点将来”就是指对自己的心性有所检点和反省。而“只得半橛”则是指自己的心性虽然已经达到了极致,但却仍然有所欠缺,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
这首诗通过引用典故和比喻等手法,表达了禅宗对悟道者的理解和期望。同时,它也反映了禅宗对于心性、真理和世俗的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