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岩其骨,槁木其形。
解语非舌,能言非声。
埏埴立于未立,气质成于未成。
自者般伎俩,也有人描模上丹青。
注释:
埴知客请赞,埴:指陶土。知客:古代官名。
寒岩:指山岩的寒冷、坚硬。
其骨:指山岩的质地。
槁木:指枯木。
解语非舌,能言非声:形容说话不需要使用嘴巴,比喻说话不需要借助声音。
埏埴立于未立,气质成于未成:把陶土揉捏成形是先在泥土中没有成形的时候进行的,陶质的形成也是在泥土还未成形时开始的。
自者般伎俩,也有人描模上丹青:自己可以模仿别人的技巧,也可以被人用绘画来描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山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自然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首句“寒岩其骨,槁木其形”,以“寒岩”和“槁木”两个形象,突出了“山岩”的寒冷、坚硬和枯木的枯萎。这种描述,既表现了山岩的坚韧不拔,也反映了枯木的孤独凄凉。
“解语非舌,能言非声”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事物的自然本质。这里,“解语非舌,能言非声”指的是事物无需借助语言就能表达意思,而“能言非声”则是指事物的本质并不需要通过声音来传达。这种描述,既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
“埏埴立于未立,气质成于未成”两句,是对事物自然本质的进一步阐述。在这里,“埏埴”指的是揉捏陶土的过程,而“立于未立”和“气质成于未成”则是指事物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这里的描述,既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山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自然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揭示了事物的规律性,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