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空
【注释】 颂古 其三:古代诗人歌颂历史、赞美先贤的诗赋。 楚王城畔水东流,淮海维扬是九州:楚王城畔,指春秋时期楚怀王在楚国的故地;淮海,泛指江淮之间的地区;维扬,扬州的别称;九州,中国古人认为天下分为九州,这里指中国。 芦管一声春梦破,斜阳还在树梢头:芦管,即芦苇做的笛子,春天吹奏芦管声,能打破春天的迷梦,但夕阳已经落山,树梢头上还挂着斜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景色
注释: - 颂古:指咏叹古代的诗歌,即对古诗的赞赏。 - 其五:这是诗中的第五首。 - 新妇:新婚的妻子。 - 骑驴:骑着驴子。 - 阿家:此处可能是指妻子的家人,或者是妻子的朋友。 - 牵:引导或帮助。 - 潦倒:形容人生活困苦、潦倒。 - 禅翁:指修行的人,可能是僧人。 - 雪满颠:形容僧人头顶上积雪很多。 - 不解炉头煨死火:意为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火。 - 客来:有客人到访。 -
【注释】 偈十三首其八:偈,佛教语。“偈”是佛教徒念佛或说经时所吟诵的颂歌,后用“偈”来称呼这种韵文。偈分长行偈和短行偈两种。此诗即短行偈,每句七个字,共三句。法、无,都是佛教名词,这里指一切法。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公案,它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坛经》。在佛教中,“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法”包括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规律等,而“律”是指对事物的规律性进行规范和约束。在《坛经》中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观和哲理的诗,通过对雪峰、玄沙、黄檗等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1. 入岭踏著披秀,恰似倒食甘蔗。 - 入岭:进入山脉。 - 踏著披秀:形容山势险峻,仿佛在行走中可以触摸到山峰的秀美。 - 恰似倒食甘蔗:比喻山路崎岖,如同吃甘蔗一样需要慢慢咀嚼。 2. 前头节节不同,未可只么掉下。 - 此句表达了山路的变化多端
这首诗是和刘天启的牡丹歠茶之作,其内容如下: 注释与赏析 1. 译文: - 优昙花只在特定的时间绽放,其他花朵则在温暖的环境中争相开放。 - 谁愿意不从枝头萌发,摘下来一洗春日的柔和? - 小智(指浅薄的智慧)被刻画,钝根沉溺于熏修之中。 - 纵使它们的根相同,本质却都是蝴蝶戏蝶,蜜蜂飞舞。 - 所以南泉和尚用一指点化,使得陆子顿开双眸。 - 披着美丽的秀发因斋庆赞,东山助出茶瓯。 -
诗句原文: 雪峰五月五日,不假神符妙术。 只有顶门一锥,铁佛也须汗出。 注释: - 雪峰:指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神秀,他被认为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与惠能并称。 - 五月五日:即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不假神符妙术:无需借助神秘法术或神通。 - 顶门一锥:指禅宗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理念,强调内心的觉悟和体验。 - 铁佛也须汗出:即使是坚硬如铁的佛像也会因为这种领悟而感到出汗
【注释】 偈:诗;偈数,即一首。这首诗共十三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石霜山中独虎,生得三脚驴儿。 石霜山:指佛教禅宗,以石头作磨刀石的寺庙,又称“佛图”,为修行人磨炼心性之所,亦为禅者坐禅之地,故名石霜山。 虎:比喻禅师的勇猛精进之志。 三脚驴儿:喻指学佛者,虽学佛却无实际功夫,只是空谈。 萍实楚江:指楚地的莲花池,因水中有莲而名之。 踢倒湖南长老:喻指俗人,俗不可耐,如老狐狸般狡诈。 【赏析】
【注释】 与:和,给。净上人:净名和尚。开行:指净上人在《语录》中展开论述。 【译文】 捏取乌巨山作笔,蘸着鄱阳湖的水当墨,在空中书写“六字真言”的经文,这是净名和尚的《语录》。如果人们能够一览无遗地看穿它,那么山中的僧人就是他的一块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对净名和尚及其弟子们进行了一番挖苦,表现了作者对净名和尚以及其弟子们的不满情绪。 第一句:“捏乌巨山为笔
注释: 1. 千五百众山:形容山峰众多,数量庞大。 2. 雪山住:指山峰耸立在雪山之中。 3. 无面软饼裹露柱:形容山峰如同没有面孔的软饼包裹着露珠般晶莹剔透的石柱。 4. 横咬竖咬饱便休:形容山峰的形状如同人吃东西时横向、纵向地咀嚼,吃饱了就停下来不再动。 5. 莫倚他门傍他户:不要倚靠其他门户,比喻不要贪恋功名利禄,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赏析:
【注释】: 雪峰山中解夏,三门开放两边。:雪峰山中是禅宗五家之一的雪窦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去底观音势至,来底文殊普贤:去的一方有观音大势至,来的一方有文殊普贤。 译文为:雪峰山中清凉自在,三门大开迎接客人。去的一方有观音大势至,来的一方有文殊普贤。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雪窦山的七言绝句。首联描绘了雪窦山上的景色,山中清凉自在,三门大开迎接客人。颔联则是对去的一方和来的一方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