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注释】
偈十三首其八:偈,佛教语。“偈”是佛教徒念佛或说经时所吟诵的颂歌,后用“偈”来称呼这种韵文。偈分长行偈和短行偈两种。此诗即短行偈,每句七个字,共三句。法、无,都是佛教名词,这里指一切法。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公案,它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坛经》。在佛教中,“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法”包括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规律等,而“律”是指对事物的规律性进行规范和约束。在《坛经》中,慧能大师通过对“法”和“无”的阐释,阐述了他的“顿悟”学说,认为人们只要直接领悟“法”的本质,就不需要再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实现心灵的解脱。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表面上似乎在阐述一个关于“法”的问题,但实际上,它们更像是对“法”的一种诠释和总结。在这里,“法”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不再局限于佛教中的“法”,而是包含了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而“无法”和“非法”,则分别代表了对“法”的不同理解。最后一句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在对“法”的理解中,既有“法”又有“非法”。这就是所谓的“有法有不法”。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禅宗哲学的核心思想,即通过直接领悟“法”的本质,就能够实现心灵的解脱。同时,它也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复杂纷繁的事物和现象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