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宁
这首诗的译文是:为国家和人民运载此心,果真符合诚心祈祷而获得丰收。 时局清明政治安定,边疆辽阔合国欢腾,共同庆祝太平盛世。 关键词注释:偈颂: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赞颂文。四十一首:诗共四十二首,这里说的是第四十一首。其三十:这是第四十二首中的第三句。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愿意为国家和人民运载此心,这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担当。他的祈祷得到了应验,国家繁荣昌盛
弟应兄呼,自扬家丑。 倒却刹竿,全机漏逗。 虽有西湖月如昼,何似南禅铁苕帚。 注释: - “弟应兄呼,自扬家丑”:弟弟回应兄长的呼唤,自己宣扬自己的错误。 - “倒却刹竿,全机漏逗”:形容一个人做事不彻底,事情的关键环节没有抓住。 - “虽有西湖月如昼,何似南禅铁苕帚”:虽然有西湖的美景像白天一样明亮,但哪里比得上南禅寺中那把锋利的铁苕帚。 赏析:
注释:右胁才生,便放拍盲。 指天指地,独步纵横。 云门要打杀,建长助掘坑。 恶种从教不复萌,虽然也是贼过后张弓。 译文:右胁刚出生时,就敢拍打瞎子。 指着天空指着大地,独自横行无阻。 如果云门要杀死他,建长就会帮助挖坑。 罪恶的种子从教不会再次生长,尽管是贼人过后张弓射箭。 赏析:《偈颂四十一首》是唐代僧人贯休的作品,收录于《全唐文》第705-1266卷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古诗文词类活用的能力。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等都可作状语、补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有多种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1. 名词或名词短语用作动词。如“以楔出锲”(《庄子·逍遥游》),“吾将曳尾于涂中”(《周易》),“吾将曳尾于涂中”。 2. 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余善者,不自见也”(《庄子·秋水》)
折脚铛,破木杓。 这是描述一个破旧的锅和勺子。"折脚"意味着锅或勺子已经破裂,无法正常使用。"破木杓"则是指勺柄已经断裂,无法握持。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破旧、衰败的氛围。 无柄霸,难摸索。 这句诗进一步描述了这个旧物的状态。由于缺少了勺柄,使用者很难去摸到它,从而感到困惑和无奈。这里强调的是物品本身的功能性丧失和使用者的无助感。 横拈倒用,破二作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的关键字句进行分析即可,同时还要注意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拄杖子”意为拄着拐杖的人,即指僧人;“化为龙”意指僧人化作龙飞升了。 “拿云攫雾”意指拿着云彩,抓住云雾,形容其神通广大;“妙应难穷”意指神通广大,变化多端,难以穷尽。 “霈然洪霔”,意指雨水丰沛;“四海皆通”意指普渡众生,使天下人受益
《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九》: 向上一路滑,壁立千仞险。 南禅不立阶级,直与当头坐断。 译文: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就像山路一样陡峭而危险。但禅宗教导我们要直接面对这些难题,不要通过设立阶梯来绕道而过,而是要像这座悬崖一样,直面困难,勇往直前。 注释: - 向上一路滑:比喻修行之路充满挑战和艰难。 - 壁立千仞险:形容山崖陡峭,难以攀爬。 - 南禅不立阶级
【注释】 偈:佛教语,即韵语,是一种说佛经、讲佛理的文词。偈颂,即在佛教经文中夹杂一些诗体文字,用以诵读或讲解。偈颂四十一首是元代诗人王冕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宝塔”为意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凌空:指耸立于高空。 分:分开。 自倒还自起:意谓从上往下看,自己像倒立着;从下往上看,又自己像在上升。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宝塔之作。首联写宝塔高耸入云,声光远播万里。颔联写宝塔之利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诸方安居结制,灵岩结制安居:在各地设立安居之所,专门进行佛教修行。 2. 虽是一般规矩,于中大有差殊:虽然遵循的是一般的修行规则,但其中却有极大的差别。 3. 赵州东壁挂葫芦:在赵州的东壁墙上挂着葫芦。 译文 诸方安居结制,灵岩结制安居。虽是一般规矩,于中大有差殊。在各地设立安居之所,专门进行佛教修行。虽然遵循的是一般的修行规则,但其中却有极大的差别
【译文】 心境随万境流转,流转之处能发现幽深。随流而转认识本性,无喜无忧也无烦恼。 山中的和尚官差不受约束,只得任随流水顺其自然。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心态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