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此题的考点是“炼句”,要求学生能体悟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诗句写出其运用的语言特点。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平时加强背诵积累,还要多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答题时要仔细阅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即可。 第一首:身随衡岳片云来,南极朱陵洞府开。 身随,即身随其后。 衡岳,指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 “片云”形容身轻如燕; “南极”,指南极星
注释: 纳凉:避暑,乘凉。 重阴:浓重的云层,指阴天。 奚奴:古代对家仆的称呼。 挟:拿着。 素琴:白色的琴。 南薰:南方的暖风。时自至:常常吹来。 灌木:低矮的灌木丛。 鸣禽:鸟鸣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乘凉情景的诗。诗人在炎热的夏天,选择在荫凉的地方纳凉,而仆人则拿起了白色的琴,弹奏着优美的曲子。这时,南方的暖风不时吹来,使周围的灌木发出鸟儿的鸣叫声。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乘凉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指出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诗眼、手法、情感及表达效果;最后赏析意境和主旨。注意不要出现错字。 “浮杯东渡海门潮”,句中“浮杯”指泛船,这里代指泛舟;“东渡”是指从浙江舟山的普陀山到福建福州长乐的闽江口,即海上行程。“天门潮”为钱塘江大潮,是钱塘江风景名胜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每逢秋分前后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两天,涌潮最高处可达10米以上
【注释】 三春:指春季,这里指初春、仲春和季春。惊过半:惊蛰后已过了一半。霪雨:久雨。西窗:东面窗户。添:增添。鹊脑:香木,即香胶木,用来点蜡烛。隔树啼:隔着树头叫。 【译文】 初春的阳光照耀着屋外,窗外的细雨绵绵不断。 在屋内点燃炉火,熏染着室内的空气。 树上的鸟儿被惊醒,鸣叫声从远处传来。 【赏析】 “西窗”、“长雨”,都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初春细雨中的居室图景:初春时节
看泉 竹林与茅屋,古旧的门扉。 浓荫下,女萝缠绕。 溪水曲折蜿蜒,瀑布在岩石上。 注释: 竹树柴门古(竹树:指竹林和树木) 重阴胸女萝(重阴:形容竹子茂盛的样子;胸女萝:一种植物,叶子形状像女性的胸部) 徘徊溪径曲(徘徊:指漫步;溪径:小溪旁边的小路) 瀑布下岩阿(瀑布:指水流从高处落下形成的瀑布;岩阿:山中的凹陷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谷景象。首句“竹树柴门古”
诗句解读: 1. “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十首天台”:这是诗的标题,表明是一首以“鹫峰师韵”(一种特定的诗歌韵律)为基调,用来描述或送别名为“涧泉上人”的人去天台山游玩。这里的“天台”,可能是指中国的一座著名山峰,也称为“天台山”。 2. “路入西山窈复深,法筵应有圣僧临”: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进入西山时,道路变得深邃而美丽。同时暗示有位圣僧即将到达(可能是“涧泉上人”)
【解析】 本诗首句“亭院荒丘古”,是说越王台所在的亭院已经荒芜,台边杂草丛生,野草遍地了。第二句“萧萧草木秋”,是说这荒凉景象出现在萧瑟的秋天里。三、四两联是诗人对越王台历史的追述。第三联“遗来辇路迹”。越王台是越王勾践为复国而修建的,所以越王勾践曾驾着辇车在这里巡视过。第四联“传属越王游”。“传属”即传说,“越王游”指越王勾践曾在越王台游玩。 【答案】 越王台 亭院荒丘古,萧萧草木秋。
【诗句释义】 1. 壬申岁游宝陀感时有述:在壬申年的时候游览了宝陀。 2. 每忆登临绝宝陀,转头青鬓已霜皤:每次回忆起登上高处眺望时,都感到十分悲伤,因为自己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 3. 千三百里西陵岸,二十七年东逝波:我站在西边的岸边,看着东方,看到了长江滚滚东逝。 4. 天地风尘迷道路,朔南疆理隔山河:世界混乱,道路被尘土遮蔽,无法看清;边疆与中原隔着山川,难以相见。 5. 老来空念唐虞远
注释:在新建的池塘上筑起高堂,空闲时放声歌唱。阳春曲调原本无人应答,夜晚明月只能独自度过。 赏析:这首诗以“堂构新池”为引子,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感。“新池”是作者精心打造的,而“构”字则表明其用心良苦。接着,诗人描绘了在“池上新堂”中的自我陶醉:“放歌台”,即在台上唱歌;“堂构新池”即在“池上新堂”。诗人在此独处,放声歌唱,享受着与世隔绝的自由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并非没有代价。“闲来”
【注释】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 庐阜山阳:即庐山南麓,山阳县(今江西星子县)的简称。 朅来:突然来到。 虎溪:即虎溪寺,位于庐山南麓。 九派:指长江的九个支流,这里泛指江河水。 东南:指江西一带。 蓝:即蓝田玉,一种珍贵的玉石,此处代指名山或胜地。 周:遍游。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用鹫峰师韵,写天台胜景送别涧泉上人去游方,诗中描绘了天台山的山水景色,表达了送别之情。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