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注释】 东垣:指代郡名。沃野耕桑稠:沃野,肥沃的土地;耕桑,耕种桑树。 氿泉:指旺泉。随处溢:四处涌流。水利良足脩:良好的水利工程足以修整。斯泉:这泉水。久藉溉田畴:长久以来灌溉了田地。岁远惜湮废:岁月久远,可惜废弃了。疏浚法宜求:疏通的方法应该被寻求。高斌:高斌,字建钺,唐朝大臣,曾任尚书右仆射。承命相视周:接受命令巡视。淤者剔其源,塞者鬟其流:堵塞淤泥的源头,填塞河流的出口。至今宛成渠
【注释】 1.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 2. 幸景山:登上景山,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张说的别墅。 3. 登高紫禁隈(wēi):登上高处,观赏皇宫周围的景色。紫禁,指皇宫;隈,山坡的弯曲处。 4. 千门:京城各城门。 5. 鸣雁度:大雁排成队飞翔过千家万户。 6. 霁烟:雨后初晴的烟雾。 7. 翠拂銮舆上:绿色的树木拂过御辇。 8. 云随豹尾来:云雾随着猎犬般的猎云而来。 9. 佳辰:美好的时光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菊:指菊花。 不与繁花竞:不跟百花去争妍斗艳,比喻自己清高自持。 寒苞:指菊花初开未盛时的花朵,苞是指花骨朵。 晚更香:傍晚时分更加芬芳。 数茎偏挺秀:几枝独傲挺拔秀丽。 嘉:美。 傲风霜:不畏严寒风霜的摧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观赏菊花时所写,借咏菊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开头两句说:“不与繁花竞,寒苞晚更香。”诗人面对菊花,并不以百花为对手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秋来蕉萃倦题糕,诸子行吟兴各豪。 - 秋来蕉萃:秋天到来,聚集在蕉叶下。 - 倦题糕:疲倦于题写糕饼。 - 诸子行吟:各位学子正在吟诵。 - 行吟:行走时吟咏诗歌。 - 兴各豪:兴致高昂。 -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学子们活跃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场景的喜爱和感慨。 2. 五岭炎风宜落帽,八能清韵在登高。 - 五岭炎风:指五座山岭上的烈日和热风。 - 落帽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此题考核诗句的内容、技巧以及语言和思想情感,一般不考风格和结构,但会被要求分析情感,注意抓关键词分析。“半袭疏篱老树村,数声吠犬过柴门”,意思是:村庄里半掩的茅屋被稀疏的篱笆围绕;几声狗吠从院门外传来。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山中所见的景象。 首联写诗人登高远望所见到的景色。“半袭”二字写出了篱笆的破旧程度,“疏篱”二字写出了村舍的简陋
【注释】: 九日登胶山绝顶十首 其四:游兴将阑冷兴新,一声长啸动秋蘋。樵歌隐约林间起,好作登高唱和人。 译文: 秋天的兴致将要结束,寒冷的兴致又重新萌发。我一声长啸,惊动了秋苹。樵夫在树林里隐隐约约地唱起歌来,好作为那些登高的诗人的唱和的人。 赏析: 这是一组描写秋天景色的七言绝句组诗。前两句为第一联。“游兴”二句写作者登高时的感受。诗人登上胶山绝顶时,秋风萧瑟,寒意袭人,但游兴未阑,兴致正浓
诗句输出: 登高须上最高峰,直透云关第一重。 译文输出: 登高需至最高之峰,直穿云雾的第一道关口。 注释: 1. “登高”:此处指攀登最高的山峰。 2. “须”:应该、必须。 3. “最高峰”:最高的山峰。 4. “直透云关”:直接穿越云雾重重的关口。 5. “第一重”:表示最高一层或第一道门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攀登山峰时的情景,诗人通过“登高须上最高峰,直透云关第一重”两句
【注释】: 放浪秋怀九日中,欲携长剑倚崆峒。 一声铁笛惊天籁,吹出龙山落帽风。 译文: 在秋天的一天里登上了胶山之巅, 想要拿着长剑倚靠在崆峒山上。 一声铁笛声惊天动地,仿佛是龙山的风, 把头上的帽子吹掉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此诗描写了作者九月登山时的情景。首句“放浪秋怀九日中”写登高时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赏秋、放浪形骸之情。次句“欲携长剑倚崆峒”
在欣赏完《九日登胶山绝顶十首 其九》后,可以发现这是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 第一句:“一室乾坤得自由。” - 关键词:乾坤、自由 - 注释:这里形容诗人所处的空间非常开阔,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他一个人,他感到无比的自由。 - 赏析:通过“乾坤”一词,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世界的无限包容和接纳。 - 第二句:“清香半席篆烟浮。” - 关键词:清香、篆烟、浮
注释:枫林里的树叶已经凋零,冷风吹过吴江,然而倔强的菊花依然盛开,香气不减。西风三百阵后,最近的消息传来了,原来是在南窗。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于大历五年(770)秋天。杜甫晚年流寓蜀中,生活困顿,心情凄凉。诗人借秋景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愤懑之情。全诗以“枫叶”起兴,由“枫叶”落而及“黄菊”,再及“西风”。前两句写深秋景色,点出时序;后两句抒情议论。首句写眼前景象,次句写心中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