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献夫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翻译。本诗为七律。首联“仙茗分来御碗携,内庖珍馔共甘肥”,大意是说:仙家贡来的茶叶被分到我的御用茶盏里,内宫厨师烹制的美食与我的享受一样美味。“仙茗”指皇帝赏赐的茶叶,“御碗”指皇帝专用的茶具,“内庖”指皇帝的厨房,“珍馔”指珍贵的菜肴。“共甘肥”意为共同享用美味的食物。 颔联“缥囊彩扇连翩至,仰见皇心欲解衣。”大意是说:精美的袋子和彩色的扇子纷纷飘落
恭纪圣恩春日同游并颁赐殊品 瞻对从容晷屡移,晚阴松径出迟迟。 归来便向妻孥羡,千载儒生际遇时。 译文: 在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时间已经多次移动,晚阴中松径走出,步履迟缓。回来后便羡慕妻子儿女,感叹千年来儒生能遇到这样的好时代。 注释: 1. 瞻对从容晷屡移:形容皇帝的威严和庄重,以及他在朝堂上的态度从容不迫。 2. 晚阴松径出迟迟:形容太阳已经落下,但松树小道还发出幽幽的光芒。 3.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全诗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注意要抓住关键句来分析。“夏日馆中书怀”的意思是在夏天的官署中作《夏日馆中书怀》这首诗。紫燕承恩入华堂,碧梧弱植在高梁。“紫燕承恩入华堂”,诗人以紫燕自喻
恭纪圣恩春日同游并颁赐殊品 献诗重上翠芬亭,拂拂花香袭御屏。 更喜绕栏观芍药,始知仙境在皇扃。 注释:这首诗是献给皇帝赞美春日美景的。诗人通过献诗的方式,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之情。 献诗重上翠芬亭,拂拂花香袭御屏。 注释:诗人再次登上翠芬亭,欣赏着周围的美景和芬芳的气息。这里“拂拂”形容香气扑鼻而来,而“袭御屏”则是指香气弥漫在整个宫廷中。 更喜绕栏观芍药,始知仙境在皇扃。 注释
【注释】 恭和圣制:恭敬地接受皇帝的御制诗。 恭奉祖训:恭敬地继承祖先的教诲。 皇考:皇帝的父亲,这里指唐玄宗。 手泽在(zài)内宫:皇帝的手迹收藏在内宫中。 元夜:即元宵节。 灯致庆:用灯火来庆祝。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为庆祝元宵节所作。当时,唐玄宗正处在鼎盛时期,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安定,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之情
注释: 拿着船去范蠡的故乡游玩,关门闭户坐在隐居者的家中。 只有飘飞的云彩有情意,只送给你一件无物的东西。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友张仲阳入京送别的深情厚谊。 首句“拿舟游范蠡”,借用范蠡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范蠡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经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功成名就后隐退山林。这里用“拿舟”表示自己愿意效仿范蠡,也隐退江湖,与世无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理解、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内容大意了然于心,包括诗词的内容、观点、语言等,然后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词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结合着时代背景和诗中景物特点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处问吾居”意思是:什么地方去询问我的居所?“西樵”指代诗人居住的地方;“小结庐”意谓简陋茅屋;“丹心长恋阙,一点未曾渝”意思是:我的心永远向往朝廷,始终没有变。
【注释】 1. 谫陋:谦卑。 2. 主眷:皇帝的恩宠。 3. 一旬两度:十天内两次,即三次。 4. 金亭:华美的亭子。 5. 宝殿:富丽堂皇的殿堂。 6. 宸间:帝王居所。 7. 倡酬:饮酒作乐,互相酬答。 8.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皇帝圣恩的颂扬和感激的表达。诗中表达了自己谦逊受宠的心情,以及皇帝赐予的荣耀和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皇帝恩赐的感激之情。整体上,这首诗充满了热情和喜悦
【注】恭和圣制:恭敬地奉和皇帝的御制;恭奉祖训:恭敬地遵从祖先的教诲;皇考,皇帝的父辈;手泽:手迹。 春宵启燕游,玉烛覃恩泽。 春天之夜,开启宴会,游览宫中,灯火辉煌,普照恩泽。 不忘无逸戒,艰难兴王业。 不要忘记“无逸”之戒,在艰难困苦中,要努力开创帝王基业。 赏析: 本诗是一首应景之作,写于元夜(元宵节夜晚),诗人以《诗经》为鉴,以史为鉴,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首句“恭和圣制”
注释: 传宣西指御林中,清馥余温挹帝冲。 何幸忧农降清问,一歌云汉泻愚悰。 这首诗的大意是:皇帝传令到西边,来到御林军营地,清凉的余温拂面而来,让人感到舒适。 多么幸福啊,皇帝陛下关心农民的疾苦,询问我的生活和思想。 我将唱歌向天,倾吐我的忧虑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