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献夫
诗解与赏析: --- 寄同年孟望之御史谪官桂林 叹息何人赋柏舟,虚中随处是安流。 注释: - 叹息何人赋柏舟:借用《诗经·柏舟》的典故,表达对友人处境的同情与哀叹。 - 虚中随处是安流: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像柏舟一样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阳城论出终违阙,王粲诗成独倚楼。 注释: - 阳城论出终违阙:指友人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京城,但内心仍怀有不满或遗憾。 - 王粲诗成独倚楼
燕乐亭次黄小江韵 不惹飞尘到九衢,习池风景未应殊。 天心自解长观复,乐事谁知亦体需。 竹外每闻张广乐,窗前时见落玄珠。 等闲还作周公梦,不把浮云薄有虞。 诗词原文: 不惹飞尘到九衢,习池风景未应殊。 天心自解长观复,乐事谁知亦体需。 竹外每闻张广乐,窗前时见落玄珠。 等闲还作周公梦,不把浮云薄有虞。 译文注释: 1.不惹飞尘到九衢 - 解释:不让自己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 - 背景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九年(814),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任左拾遗。张柬之是唐代著名的大臣和文学家,其弟张柬之、张柬之兄弟都是唐朝有名的文人。据《旧唐书·文艺传上》载:张柬之“少与兄柬之并以文词知名。性高简寡欲,不妄交游,常曰:‘吾无交友,若异禽鹿,见则喜,别则悲。’”这首诗是送别张柬之的。 第一句:“一束征书到远林。”这是对张柬之仕途的描写。征书就是朝廷征聘文书
【注释】 登大科峰绝顶:登上了大科峰的最高点。 晚来偶发登临兴,策马高淩绝顶头:傍晚时分偶然兴起了登山的兴致,骑着马登上了山顶。 尽见百川归巨海,却疑诸岭在平丘:只见所有的溪流都汇入了大海,却怀疑那些山岭就像小丘陵一样。 拂云天外观何极,倚石松根坐不休:望着云雾缭绕的山峰,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靠着岩石上的松树,坐着也不肯休息。 一枕借眠谁可共,几回飞梦到罗浮:只希望有谁和我一起躺在这里休息
【注释】 正苦深山入未深:正当苦于深入到山林的深处。 春来花鸟费招寻:春天来到,花鸟声声呼唤,我寻觅它们却找不到。 小车时复来康节:不时有小车来到康节。康节:即张康节,宋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抱瓮终当老汉阴:抱着瓮,终将归隐在汉阴(汉阴是陕西一带)。 村酿可堪留客醉:乡村酿制的美酒足以留人饮酒至醉。 山歌谁共赏樵音:谁与欣赏那樵夫的歌声? 明朝期把黄云杖,去了罗浮百负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黄小江的一首赠别诗。此诗为七律,全诗四联,每联都紧扣“别离”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别后的伤感之情和对友情的珍惜之情。 首联“知己三旬两别离,伤心一泪洒天涯”,写离别之痛。诗人以“三旬两别离”概括了与黄小江相识以来共度的时光;以“伤心一泪洒天涯”来表达自己对这段友谊的珍视之情。在诗人眼中,黄小江不仅是知己,更是他人生路上的朋友、良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只能分别
【注释】 1.坐寺旁:在寺庙旁边。 2.大石:指山中的一块巨石。 3.松根:松树的根部。这里指大石上的松树。 4.酣:醉,沉醉。 5.晴岚:晴天时山顶的云雾。 6.百千:形容病痛之多。 7.峰头:山峰的顶端。 8.翳(yì)门关:指位于翳门关的云深处。翳门关是古代的一处关隘,位于今天的安徽歙县境内。 9.游人:指过往的行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首句点题
诗句解析与翻译 第一句 - “偕陈本诚区文光坐山池中墩”:描述了诗人和陈本诚、区文光一起坐在山池中的小岛上。 - “□尔中流见此墩”:这里的“□尔”可能是一个地名或特定地点,“中流”意味着在河流中心,“此墩”指的是小岛上的一座墩台。诗人可能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与自然融合的感觉。 - 注释:描述了诗人和朋友在山中某个地方(可能是一个小岛)坐着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愉悦感。
【注释】 梁伯纲:人名,此处代指诗人自己。叔元:即仲长子,排行第二,字叔元。昆仲:兄弟姊妹的合称。枉顾:枉驾光临。山中: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青云肯与白云期,开到黄花又几枝。 “肯与”:愿意与,同意和。期:约定。 “空山”句:意思是:即使空荡荡的山野,也挡不住你爱恋我的心情;即使再怎么挽留你,你也要留下。 “高才自与经纶熟”,意为:自己的才能自然与国家治理熟悉。 “水石宜”一句:意谓
【注释】 紫禁:皇宫。东头:指紫禁城的东部。燕喜(yuè xǐ):喜庆。衮衣:古代皇帝的祭服,这里指皇帝为祭祀而穿的衣服。万年卮(zhī):盛酒用的玉器,用以象征长寿。天心:上天之意。祖德:祖先留下的德行。惟皇极:只有最高的准则。子燕孙谋(yǔ mào sū ní):孙子和后代子孙的谋略。圣慈:圣明的仁慈。万丈莲花:比喻佛门中的净土宗。开玉井:在皇宫中凿出一口水井,象征修行的地方。九仙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