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燧
本诗描绘了作者与季常上人一同游览九峰山时的情景。下面将依次展开诗句的详细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内容: 诗句详解 1. “九峰几点小窗间”:描述九峰山的轮廓在小窗户前显得格外渺小和细致,如同点点星光点缀于夜空。 2. “知尔遥临泖上山”:意味着对方从远处眺望着这一片山水,表达了对对方的深情和关切。 3. “同是爱山须尽兴”:两人共同喜爱并热爱着这片山景,应尽情欣赏和享受。 4.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诗歌内容,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 “过长蘅”:经过茂盛的柳树。“画柳叹别”:用柳枝画的柳树来比喻自己。“当时相送向京华”:当时分别时你我相送,一起前往京城。“同见秋杨起叹嗟”:我们一同看着秋天的杨柳叹息感叹。“君自客回侬又客”,你刚从客居之地回来,我又成了你的客人。“漫天春恨似杨花”:春天的愁怨像杨花一样无处不在,漫无际涯。“春恨”:春天的忧愁,这里指对离别的哀伤。
书去年临别画疏林暮鸦与季康 译文:回忆起去年分别时,你用笔在宣纸上描绘了稀疏的树林和傍晚的乌鸦。 注释1:书,书写。 注释2:去年,指一年前。 注释3:画疏林,描绘稀疏的树林。 注释4:暮鸦,傍晚的乌鸦。 注释5:与季康,与诗人的朋友季康。 荒林几点隔江山,犹是离心落照间。 译文:稀疏的树林点缀着荒凉的山岭,仿佛是离别之情仍在落日余晖中。 注释6:荒林几点,稀疏的树林点缀着荒凉的山岭。 注释7
注释:在兰皋的断水中倒影出我的身影,孤独的鸿雁还在落日的余晖中依然不动。凄凉的旧曲被人们唱起,惹得少年恼恨不已。 赏析:此诗以“题扇”为题,借写孤鸿和落照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青春年华的留恋之情。诗人用“孤鸿”和“落照”两个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凄凉的画面。同时,诗人又用“一段风情恼少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西湖杂题二首 上渐江又过春,家山云水想难真。 米颠墨法休相较,一段荒寒自损神。 注释:渐江指的是浙江的江山市,这里泛指浙江;风堤雾塔欲分明,形容西湖景色如画;上渐江又过春,意思是在春天的时候,又经过了江山;家山,指作者的家乡;米颠是宋朝著名画家米芾的别称,他擅长用墨法;休相较,不要互相比较;一段荒寒自损神,形容西湖的美景让人感到荒凉和失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感
我试画君团扇上, 船窗含墨信风行。 注释: 在风堤雾塔欲分明的西湖,阁雨萦阴两未成的美景中,我试着在团扇上作画,船窗中带着墨香,仿佛信风正从远方而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情感体验。首句“风堤雾塔欲分明,阁雨萦阴两未成”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西湖清晨的美丽景色,风轻雾浓,朦胧中仿佛能看到清晰的堤岸和塔楼,而阁雨则暗示着雨尚未完全停歇。第二句“我试画君团扇上
【注释】 少小:小时候。楚尾吴头:指长江的下游,泛指江南一带。伤心地:悲伤的地方。莫上楼:不要上楼。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以登楼作景,抒发了怀人之情。首联“少小听歌怕唱愁,一声楚尾与吴头。”是说在年少时喜欢听唱歌,害怕歌声会引发自己的愁绪,因为那歌声仿佛来自遥远的楚国尾端和吴国的开端。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和不安。颔联“如今身在伤心地
诗句释义: 1. 歌郎酒客尽知名: - 这句描述了一个场景,即在曲中听到的黄问琴歌曲。这里的“歌郎”和“酒客”指的是音乐与饮酒的爱好者,他们因为对这首歌曲的熟悉而闻名。 - “尽知名”表明这首歌不仅在音乐圈内广为人知,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口耳相传而广泛传播。 2. 画烛红妆作队迎: - 描述了一种节日或庆典的场景,其中人们用红色的妆容来装饰自己,准备迎接某种特定的活动或仪式。 -
昆山响梵阁怀季常上人游九峰二首 第一首 袈裟相伴踏清秋,健即闲行懒即休。 记得罢琴吹笛夜,雨声茅屋小如舟。 译文: 我与和尚一起在秋天的清晨行走,身体感觉健康就散步,身体感觉疲倦就休息。记得那晚上,我们没有弹奏乐器,只是静静地听着雨声,感觉这雨声就像是小船一样小,飘在茅屋之间。 注释: 1. 昆山响梵阁:指佛教寺院,位于昆山县。 2. 袈裟:僧人所穿的僧袍。 3. 健即闲行懒即休
注释: 六年光景未题诗,画得如尘似梦时。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六年时光的感慨,认为那些日子如同一场梦一样短暂而模糊。 断雨湿云休细看,看来容易鬓成丝。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无奈和感慨,认为时间就像雨中的湿云一样,看似清晰却容易让人变得苍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许儆韦在丙午年收到友人所画的秦淮秋雨后所作。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时间的无奈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他以“六年光景未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