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澄之
【注释】 1.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的篇名。这里泛指诗题。 2. 其四十二:这是第四十二首。 3. 庚寅、辛卯:纪年。指宋理宗淳祐七年(1242)。 4. 深巷:幽僻的小胡同。 5. 叩柴荆:敲门。 6. 问姓:打听姓名。 7. 开门半日惊:半天,形容时间之长。 8. 痴儿:愚笨的孩子。 9. 寻得已随行:找到了就跟着去。 【赏析】 此为诗人隐居乡村期间所作。诗人自述自己隐居农村
```text 三年习气已消磨,曾约东还此再过。 古寺烧残老僧死,留予一顶教谁摩? ``` - 释义: - 三年习气已消磨:形容自己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过去的坏习惯和恶习已被克服或消除。 - 曾约东还此再过:表示曾经约定在某个时间回到这个地方重聚。 - 古寺烧残老僧死:描述了一座寺庙因火灾而毁,只剩下残破的遗迹;同时提到一位老僧人因为火灾死去。 - 留予一顶教谁摩:意味着留下这顶旧帽子给后人
《行路难》其三十八(庚寅、辛卯)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钱澄之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该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诗句: 江村竞渡鼓声新, 卧病惊闻初度辰。 莫道五丝难续命, 看予几度再生身。 - 译文: 在江边的村庄里,人们正在举行龙舟竞赛,鼓声震天响。 我卧病在床,突然听闻今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也就是我的生辰。 别以为五色丝线难以延续生命,看看我经历过多少次生死了! -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句内容。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就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诗句的意思,并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本诗的注释是:孙嵩(1607—1684),字元远,号青莲居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画家。 【答案】 其四十三”,《乐府诗集》作“行路难·山长水阔知是谁”。这是一首写游子的诗
【注释】庚寅:农历五月。辛卯:农历五月。江村:即江南农村。树阴阴:树荫。禾新:稻刚成熟。客途:旅行在外的旅途。孺子:小孩。麻鞋破脚:指穿着破旧的鞋子。 【赏析】《行路难》共三十六首,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三首。此诗是一首写旅人途中遭遇的诗。诗中写在初夏时节,江南水乡的农民,稻谷刚刚成熟,而旅人却还在外奔波,十分辛苦。诗人同情他们,并描写了他们的艰辛生活
行路难 其四十四 庚寅与辛卯,寻访名山入翠微。谷鸟相猜有何意?避人穿过隔溪飞。 注释译文: 自逃方外久忘机,特访名山入翠微。 谷鸟相猜有何意,避人穿过隔溪飞? 赏析: 这首《行路难》是明末清初诗人钱澄之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在逃避世俗纷扰之后,寻找宁静之地的愿望。首句“自逃方外久忘机”描绘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心境,久违了世俗的纷扰与算计。接着“特访名山入翠微”,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向往与追寻
诗名:行路难 其五十 注释:吾师托钵事终南,死后依然守一龛。说着钳锥随堕泪,旁人不信是同参。 译文:我师父在终南山中出家修行,他去世后,仍然守护着那个小茅庵。每当说起他的事迹,我就忍不住流泪,但别人却不相信那是真的。 赏析:钱澄之的这首诗《行路难 其五十》,表达了他对师父的敬仰和对师父的怀念之情。诗中“吾师托钵事终南”指的是师父在终南山中出家修行,而“死后依然守一龛”则描绘了师父去世后
行路难 其四十五 (庚寅、辛卯) 注释: - 萧寺:寺庙。炊烟渐欲无,萧寺的炊烟渐渐地消失殆尽了。萧寺,即萧然寺,位于今河南省新野县。 - 僧堂粥饭敢嫌粗:僧堂里的粥和饭不敢嫌弃粗糙。僧人吃斋,以清淡为主,因此对食物的质量要求不高。 - 苦瓜未熟米、盐绝:苦瓜还没等到成熟,米饭和盐都吃完了。这里的“苦瓜未熟”是指苦瓜还没有成熟,而“米、盐绝”则表示已经吃光了米饭和盐。 - 吃尽山头雨后菇
【注释】: 1. 铁屐(jiē):用铁铸制的鞋。 2. 海上:指东海。这里代指蓬莱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3. 仙师:指仙人或神仙。 4. 有约:有约定。 5. 三山:即方丈、瀛洲、蓬莱三座神山。 6. 沧波:沧海,大海。 7. 痛哭回:悲痛至极,泪洒满面。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写诗人远游他乡时的所见所感和内心所想。前两句写诗人远道而来,历经艰险,终于来到了仙境
【注释】: 扶筇:扶着手杖,比喻步行。 岚海:指山岚云雾笼罩的大海。 此际:此时。 下方人:即下方之人,指山脚的行人。 醒:醒悟,觉醒。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临泰山观海而作。 首句写早晨登山之所见,“扶筇”二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泰山图。作者用“扶筇”、“晓上”、“最高峰”等词汇点出时间、地点及活动,表现了诗人登山之难。“岚海”三句写出了泰山云海的壮美景色和作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