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澄之
注释:天堂山的山路人烟稀少,去天堂山的和尚也不愿回来。等他回来时我托钵(行乞),他也走了,回听那钟声隔着翠微山峦传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行路难、行乞僧之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堂山的山路人烟稀少,去天堂山的和尚也不愿回来。而当和尚回来行乞时,诗人却托钵而行,也不愿回去。最后一句“回闻钟”,以钟声作结,余韵悠长。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的感慨,以及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深思考。同时
死关侍者老千峰 苦行年深有病容见我橐中衣未制 亲携刀尺与裁缝 注释译文: 《行路难 其五十二》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初钱澄之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一位侍者在山中修行的情景。他历经艰辛,岁月已久,面色憔悴,看起来病容满面。当诗人打开他的布袋,发现里面的衣服尚未缝制完成时,这位侍者便亲自拿起剪刀和尺子,帮助诗人完成了衣物的制作。 赏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一位老侍者在山中修行的情景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峚峰关主本同乡,禅寂多年不下床。 注释:峚峰关的主僧与作者同乡,多年来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下楼也不起床。 为指蒲团相对坐,沙弥初点一枝香。 注释:他们一起坐在蒲团上相对而坐,一个和尚开始点燃一枝香烟。 这首诗描绘的是禅宗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生活。他们远离尘世纷扰,过着隐居的生活,不下楼也不起床,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译文】 在异国异域怀疑要终老,生还归家我难道希望! 谁可怜我在灾难之后,重见日月的光辉! 只惊讶魂灵能超越,仍愁梦如渺茫。 饥寒来到北海,泪眼看到南阳。 太阳从宫中升起,云朵低垂抱着宫墙。 朝廷于是礼乐,我们这些人都穿戴冠裳。 诸将鸣鞭锐气,千官佩玉声铿锵。 躲避车辆多用豸绣,骑马有貂珰装。 访旧勋臣都很大,逢儿我也并长大! 去珠子还回到手中,断雁重新跟着飞行。 趋步时肘露了出来
【注释】: 行路难 其五十五(庚寅、辛卯) 朝搥钟磬礼袈裟,惭愧男儿始出家! 胡跪阶前求剃草,可能选佛似丹霞?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描绘的是一位僧人在寺庙前向和尚礼拜的场景,诗人通过描写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 首句“朝搥钟磬礼袈裟”,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寺庙景象。诗人在这里用“朝槌”和“钟磬”两种声音,形象地描绘出了寺庙早晨的宁静与庄重
老僧多病苦修偏,课诵行禅夜不眠。 更荷慈悲留过客,为怜单被自装绵。 注释:老僧因为身体多病而努力修行,晚上不睡觉来学习佛法。更加感激佛祖的慈悲,留下我这位过客,因为我只带了一床单薄的被子。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寺庙中的生活状态和对僧人的同情。首句“老僧多病苦修偏”,描绘了僧人因多病而不得不努力修行,表现出他们的坚韧不拔。第二句“课诵行禅夜不眠”,进一步展现了他们为了修行而废寝忘食的精神风貌
注释: 头白山僧旧说名,早年持律晚尤精。 客来旋摘新锄菜,打水亲烧折脚铛。 译文: 头发已经变白的山寺僧人曾是我的老师,我年轻时严守戒律,晚年更加精通佛法。 客人来了就立刻去采摘新鲜的蔬菜,自己打水亲自烧着折断了脚的铁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山林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山寺僧人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无奈。同时
注释: 行路难 其五十四 (庚寅、辛卯) 望去山腰一缕烟,到来钟梵肃诸天。 道人已习头陀行,为乞蓑衣与种田。 【赏析】 “望去山腰一缕烟,到来钟梵肃诸天。”此二句写山间之景,远望山腰,烟雾缭绕。近听钟梵,诸天肃然。“望去”与“到来”相对应,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景物变化。这两句诗既描绘出了诗人眼中的山景之美,又表达了他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道人已习头陀行,为乞蓑衣与种田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句中的“寒灰”是指佛家所说的色身,即人的躯体。第二句的“物外”是佛教语,指世俗之外的境界或事物,第三句中的“禅心”指禅宗之心,即悟道之心,“死未尽”指的是还没有死完,第四句中的“俗相”指尘世相,也是指人世间的事物。 【答案】 译文:我这一生已经交付给死亡了,在尘世中哪里来的惊奇疑惑? 因为我还是没有死透,还留有凡人的俗相,被人猜忌
行路难 其六十一 庚寅辛卯两日逢,浔阳江畔见老楫师。 头白如雪映江水,半生相识邻舍齐。 桂树故园声名久,今朝是否还余枝? 此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年迈的船夫在江边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析: 1. 诗句注释: - 头白浔阳老楫师:“浔阳”是古地名,这里代指作者所在地。“老楫师”指的是年纪较大的船夫,表明诗人与这些老船夫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