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阮
以下是对《留别昌国五首》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1. 当时底事乞身归 - 诗句释义:当时的什么事情让我不得不选择离开。 - 关键词解释:乞身,指辞去官职、请求退休。 - 背景解析:诗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自己的位置或工作岗位。 2. 万物何曾与我违 - 诗句释义:无论万物如何变迁,它们始终没有违背过我。 - 关键词解释:违,违背。 - 背景解析
【注释】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龙:指龙脉。奎文:指麒麟阁,为汉光武帝刘秀所画功臣图画,后以“龙去”指帝王之死,“奎文”指帝王之谥号。万岁:指唐高宗李治。灵杉:指万年松,又称“万岁松”,生长于昭陵。四十二年:指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共四十一年。雨露:指恩泽。山川草木:指自然界中的万物。春:指生命力旺盛的季节。 【赏析】 这首五律诗,是作者和友人张安国同游万杉寺时所作
【题瑞昌良】 无心轩冕难招我,到眼云山辄起予。 不必凭栏更清赏,此身元在此山居。 注释: 无心轩冕难招我:无心于做官的荣耀和俸禄,难以吸引我。 到眼云山辄起予:看到眼前美丽的山水景色,就会激发出我对它的热爱和向往。 不必凭栏更清赏:不需要再站在高高的栏杆上欣赏美景。 此身元在此山居:我自己就在这山中居住。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留别昌国五首 三山月淡白银阙,九老春闲紫石宫。 此去能争几多地,恨无仙骨到其中。 注释:三山指的是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这里指代诗人的家乡。银阙,即银色宫殿,形容景色美丽。九老,古代对年高望重的老者的尊称。紫石宫,可能是指某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此处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美景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能常归的遗憾。此去能争几多地,意指这次离别后能否再有相聚的机会。恨无仙骨到其中,感叹自己没有仙人的资质和能力
【注释】 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是湘江上游的一个大湖泊。题咏:题写的诗歌。 龟山:地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县南。 钓鱼台:即姜太公垂钓处,在江苏句容县西南。 严光:东汉初年著名隐士,字子陵(或作严子陵),会稽馀姚人。 “水边”三句:意思是:若早没有严光来此隐居,我就不会留下垂钓的丝纶等候你了。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姜太公钓鱼台诗的名篇。诗中以“鬼力神工劈石开”起句,赞叹钓鱼台的奇伟壮观
注释: 扶桑:神话中日出的地方,这里指太阳。曾见:曾经见过。腾空:升起。老去:年迈。归田:回到田里务农。不复东:不再向东去了。一觉:睡一觉之后。短檐:矮小的屋檐。他日梦:未来的梦想。惆怅:忧伤、失望的样子。晓窗红:清晨的红色窗花。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离开昌国时的五首诗中的一首。诗人曾在年轻时见过太阳从东方升起,如今年迈已经不能再回故乡了。在梦中回到了那熟悉的乡村,醒来后却充满了惆怅和失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依次为: ```plaintext 南来风土已安之,事已当还敢故违。 铜柱略无功可录,玉关空幸死前归。 眼看馀剂怜犹在,力凭征鞍觉尚微。 此去上还官印绶,却来传授祖师衣。 ``` 下面是每句的注释: 南来风土已安之,事已当还敢故违。 - 南来:从南方迁徙到其他地方。 - 风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 - 已安之: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 - 事已当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此诗首联写庐山太平宫的地势之高峻险阻;颔联写太平宫在宗教上的地位;颈联写太平宫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太平宫对当地百姓的影响;尾联写作者的感慨。全诗语言平实,意境雄浑,格调高古,气势豪迈。 【答案】 译文: 高耸巍峨不可攀登的宫殿
洞庭题咏十一首·橘圃 千层绿叶映红晕,木奴丰盈羡不已 外貌千层绿,中心一晕红。 封侯吾不愿,颜羡木奴丰。 注释: - 《橘圃》是宋代王阮的诗作。 - “千层绿”形容树叶层层叠叠,色彩浓绿。 - “一晕红”形容花瓣或果实的中心处呈现出淡淡的红色,显得格外鲜艳。 - “封侯”指被封为侯爵,这里用来形容自己并不追求名利富贵。 - “颜羡”意为欣赏、羡慕,表达了诗人对木奴(橘子)茂盛生长的喜悦之情。
注释: 古意二首:这是作者的一首五言古诗。 洞庭九月湖水乾,倒影夜瞰星斗攒。洞庭湖在农历九月份的时候,湖水已经蒸发干枯,只剩下湖底的石头了。夜晚时分,可以清晰地看到湖面倒映着星星和月亮。 水官籋浪蹴寒玉,船过两耳声珊珊。水官们正在用船桨划动湖水,把水花踢起,就像踩在寒冷的玉石上一样。船经过的时候,水面上泛起了涟漪,发出“珊珊”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洞庭湖景色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