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当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六君子篇》,通过对几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思想状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结交少年场,结交何凄凉。 - 注释:在年轻的时代结交朋友,但后来发现这些友情已经变得凄凉。 - 赏析:这里的“结交”指的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友谊,而“凄凉”则表达了这种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淡漠或消失的感觉。 乃知分吾友,晚得殊未央。 - 注释
庚辰辛巳之间里中朋友之乐最胜百里之人恒聚于一而余与马勿庵实为之倡勿庵与余相爱既深乃至相求相怨延卿之去广东余具舟送之过辞勿庵无一言而别既行二十馀里苦不能释复回舟就焉欢出意外连宵达旦成诗甚多今存四首 其四 便欲关门赋隐居,残年风雪定何如。 吾师弟子宜谋道,今日穷愁始读书。 日夕探杯聊感此,诸君但醉莫愁余。 人生知已无哀怨,百事纵横皆此馀。 注释: 庚辰、辛巳:指农历干支纪年的年份。庚辰为1590年
注释:江水迎接潮水日夜向东流,江南江北都沐浴着春风。一听说您高洁的品行已经离开,空有名山在傍晚的余晖中映衬。百国的盟书新近就写在我手中,千秋的逸事更使我烦忧不已。重来白下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不要让我结交朋友的好意最终化为泡影。 赏析:这首诗首联两句写景,颔联两联叙事,颈联两联写物,尾联两句写情。诗中“对”与“空”相呼应。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语言质朴自然
【注释】 仪徵:今安徽定远县,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故乡。道中:在旅途中。联句:即对句,指诗中上下句押韵的对偶句子。五噫:《诗经》中有“陟彼南山,言秣其马。我马饮矣,我仆瘏矣,我马得矣”之语,后因以“五噫”比喻叹息之声。尔我:你我。重沽:再次酌酒。棠邑:地名,在今安徽全椒南。树参差:树木参差错落,形容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岁岁:年年。江干:江边。黑鬓丝:乌黑的头发,形容人已老。 赏析:
【注释】: 仪征道中联句 其四:这是作者在仪征道中所作的四首诗中的第四首。 父老犹闻说沈公,桑麻遗爱满吴中:百姓们还听说沈公的事迹,沈公留下的爱民之心遍及吴地。 桐乡有庙酬朱邑,鲁国何人荐孔融:桐乡有朱邑祠,鲁国有人推荐过孔融。 白日神鲸窥骇浪,青天大鸟咽悲风:白日里的鲸鱼仿佛在窥视着惊涛骇浪,青天的大鸟仿佛在哽咽着悲鸣。 东南民力凋残甚,继政因循望小冯:东南地区人民的力量已经衰败到极点
保阳道中遇黄仲韬于逆旅方知其奉命典试四川匆匆不能多谈赠以濂亭文集口占二诗以道其所欲言者 其一 意外逢君驻使车,三年颜色若为臞。 尊亲劳苦能加饭,舍弟忧伤待废书。 首夏沛中余北向,先春淮上彼南图。 飘零一聚师门下,南北相望更二吴。 注释: 1. 意外逢君驻使车:指黄仲韬突然到访,停下了使车的行驶。 2. 三年颜色若为臞:形容黄仲韬因为三年来的辛苦而变得瘦弱。 3. 尊亲劳苦能加饭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保阳道中遇黄仲韬于逆旅方知其奉命典试四川匆匆不能多谈赠以濂亭文集口占二诗以道其所欲言者 其二:在保阳路上遇见黄仲韬,得知他奉命到四川主持考试。由于时间紧迫,我无法和他多交谈,于是写下两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2. 君抚斯文讯武昌,冀州旗鼓亦相当。:您治理这方文化之地,消息传到武昌,那里的军队也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3. 眼中意态今无右,天下人才讵可量。
平原道中 东海年年苦旱干,经过水草亦艰难。 饥人不向空田立,客路真当出塞看。 白日骖騑齐税驾,黄沙饼饵一登盘。 书生岂有先忧志,感此方能日饱餐。 注释 1. 东海年年苦旱干:形容东海地区年年遭受旱灾,田地干裂。 2. 经过水草亦艰难:虽然有水草可利用,但因干旱也难以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 3. 饥人不向空田立:指饥饿的人们不会在没有收成的田野上站立。 4. 客路真当出塞看:形容旅途艰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主要内容及情感等;然后分析所给诗句在诗中的作用,即表达效果,最后分析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答题时首先指出运用了某种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去后朝朝有所望,过江才觉别离长”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昔闻海上冈千仞,邈若神山不可望。” - 注释:以前听说过海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它远远地像是神山一般让人仰望而不可及。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未知之地的向往和敬畏之情。通过夸张手法,将高山比作神山,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崇高敬意。 2. “谁识英英大邦杰,担簦来上我师堂。” - 注释:又有谁能认识那伟大的国家和其杰出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