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和
【释义】: 万事的更迭变化岂能有定数,你看着双亲将家祠。慈乌另有殷勤意,不论新巢与旧枝。 【译文】: 万事的更迭变化岂能有定数,你看着双亲将家祠。慈鸟另有殷勤意,不论新巢与旧枝。 【注释】: 题朱保之枫江感旧图:这是诗人为朋友朱保之子朱保之所绘的枫江感旧图所写的诗。 乘除:指世事的兴衰更替。岂可期:怎么能够预测呢? 君看:你看。双相(xiāngxiāng)将:双双地。将,这里是动词,意为“带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诗人陈鸿文先生以蓑笠为画笔,描绘出北山村的美丽景色。 首句“麻鞋遍踏北山村”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穿麻鞋行走在北山村的景象。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次句“桃涧东头古墓门”则进一步展示了北山村的自然美景。桃涧的东头是古老的墓门,诗人在这里找到了灵感,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第三句“络纬乱啼荆棘满”,描绘了诗人在桃涧东头看到的情景
注释:邻居孙兄品德高尚,隔巷相望情意相连。孙兄送来藜草,让我倍感亲切和温馨。夜晚漫长月儿西落,尖厉的秋风更加紧切。有多少像我一样的贫者忍受饥饿煎熬。 赏析:诗人借咏菜糊涂表达了对邻居孙兄品质高尚的赞赏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贫穷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感人,让人深感其人格魅力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题冯尹平幽窖雪鸿画卷 亭林奚事怒沉河,吴季从闻出塞歌。 万里寻亲今有几,只身负骨痛如何。 完巢生死恩难报,题墓容衰事已多。 两卷丹青皆血泪,勉承苦志莫蹉跎。 注释: - 亭林:指范晔,字延年,一字希文,汝南安城(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祖范汪为宋光禄大夫,祖父范泰为尚书左丞,父范宁为豫州刺史,因家于汝南。范晔少有才学,好古文,能属文,工于诗赋,尤善辞表章奏之文,世号“范史”
注释: 落木空山独往时,陶公遁迹已无诗。 试看百首唐人句,岂是先生自寿诗。 译文: 独自行走在空旷的山林中,陶渊明已经隐退不再作诗了。 看看唐朝人的诗句,难道是先生为自己写的寿诗吗? 赏析: 这首诗是对陈鸿文先生的蓑笠图的赞美和解读。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落木满山、空无一人的画面,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景仰之情。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指出唐人的诗句并不能代表陈鸿文先生的自寿之词,因为陶渊明早已不在人间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郑允中所做,全诗共四句。每句的释义如下: 第1句:“要典焚残士路清”,意为“焚烧了所有的典籍,使得道路变得清净”。这里的“要典”指的是重要的典章、法令,而“焚残”则表示这些典章被烧毁,使得道路变得清净。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一个政治环境的变化,即通过焚毁旧的法规和政策,来清除道路上的阻碍,使得新的政治环境得以建立。 第2句:“一篇党论太分明”,意为“一篇文章写得太明白
【题解】 朱保之(1286—1345),字元善,号东湖,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曾官太常博士,后为浙西廉访使司干办公事,兼管台州盐场。工诗善画,著有《东湖集》,存词二卷,今不传。 枫江感旧图:即《题朱保之枫江感旧图》。 【注释】 风雨全家寄一舟:全家被风雨吹着,一起坐在一条船上。 灵严山馆我曾羞:我曾在灵严山馆居住过,那时的我感到惭愧。 儿嬉奉母前生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诗句中表现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此诗首句是说“小游仙”在石渠中,以青藜照明,谈经刘向竟何如?“岂有”,即“哪里会有”。第二句说神仙不喜欢“琅嬛字”,错写天官玉叶书。第三句说“神仙不喜琅嬛字”,错写天官玉叶书。第四句说神仙喜欢什么。“错”指错误。第五句说神仙不喜欢什么
注释: 逐客偏蒙诏语温,论兵筹饷已无门。 萧寥数笔云林画,中有优时血泪痕。 逐客:被贬谪的客人;偏蒙诏语温:唯独收到皇帝诏书中的话语是温暖的;论兵筹饷:讨论军务、筹集军饷;萧寥:寂寞冷清;数笔:几笔;云林画:云林派的绘画;优时:美好的时光;血泪痕:指战乱中的悲惨情景。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位因遭政治迫害而流放边地的文人在荒凉的边塞看到一幅云林画时的感受。诗人以“逐客”自况
注释: 胥江:指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又名胥山湖。江南:指南方或长江以南。横塘:地名,在浙江省德清县西,有横塘河。乔木:高大的树木。草已荒:野草丛生。大欢楼:在浙江省德清县西,是宋代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后改为“庆元堂”读书堂。暂时分筑:暂且分别建造。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南湖边欣赏枫叶美景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以“胥江南去接横塘”开篇,将南湖与横塘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