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永仁
诗名:百苦吟·其二十七·炮警 卷地奔雷响彻天,危城气势触蛮烟。 纵教掩耳偷馀息,鼠穴惊魂已两年。 诗意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壮观场景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世界的渴望。第一句“卷地奔雷响彻天,危城气势触蛮烟”形象描绘了战场上滚滚雷声与硝烟四起的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第二句“纵教掩耳偷馀息,鼠穴惊魂已两年”则表达了即使闭上眼睛也难以逃避战争带来的恐慌与痛苦
百苦吟·其二十四·听砧"是范承谟创作的一首古诗,诗中表达了戍妇对于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思念之情。下面将逐句进行翻译并加以注释: - 年年不见有寒衣:每年我都看不到有新做的寒衣,意味着边疆将士的妻儿在寒冷的冬日里缺少御寒的衣物。 - 刀尺声中岁月非:每当刀尺的声音响起,就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暗示戍妇们长时间无法与家人团聚。 - 戍妇至今犹若此:戍妇们至今仍然如同过去一样辛苦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内容如下: 木吏无言虎踞凭,相看顽铁骨模棱。 书生不是鸳鸯颈,空向星前扣赤绳。 注释与赏析: - 第一句:“木吏无言虎踞凭,相看顽铁骨模棱。”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威武雄壮的画面,木吏(指守边的士兵)静静地站在那里,就像一只威武的老虎,他们的眼神坚定而锐利,仿佛在审视着对方。这种对峙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紧张而又严肃的气氛。 - 第二句:“书生不是鸳鸯颈,空向星前扣赤绳
【注释】 絷(zhí)足:用绳绊住脚步,比喻束缚。 沧浪:指大江,泛指江湖。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絷足”这个形象来表现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伤。首句写诗人不畏严寒,踏过层冰,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而次句却从反面写人,说一个人如果被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那么这个人就寸步难行了。这种写法与第三句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尾联“留与风波局内看”,是全诗之眼目
【译文】 白骨如山般堆积在战场上,人们用泥巴和粥饭来悼念战死的同胞。最近巷子里哭的人特别多,因为清明时节到了北邙山。 【注释】 百苦吟:诗人自号,意即“百苦诗”。 其二十五:是《百苦吟》中的第25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邻哭:邻里之间相互哭丧。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当时作者正在洛阳。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的清明时节,洛阳一带的民间百姓纷纷前往北邙山为死者扫墓祭奠
注释: 百苦吟:指诗人自号。其三十三:指《百苦吟》中的第33首诗。昼夜诘:日夜追问。圜墙:圆形围墙,借指牢狱。通衢:大街。多少行人悲向隅:多少行走的行人悲伤地站在旁边。念旧小奚来讯主:想起旧时的小奚(仆人),来询问主人的消息。毒拳批颊血模糊:用毒打的方式攻击他,脸颊被打得鲜血淋漓。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牢狱中度过艰难岁月的痛苦与无奈。诗人用“昼诘”二字,暗示自己身处黑暗之中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山林中的奇景,诗人用诗的形式展现了这一场景。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 百苦吟 其三十二 卒狞 释义:这是一首名为“百苦吟”的诗歌中的第三十二首。这里的“卒”指的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而“狞”则是指凶猛、粗犷的样子。整首诗通过描绘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木客山魈结一群,经年耳目鬼纷纭。 释义:在这里,“木客”指的是山中的一种树木
【注释】 百苦吟 其二十八 觱栗:唐代诗人李益的组诗《百苦吟》中第二十八首,是一首写边塞生活和戍边士兵艰苦生活的诗。这首诗描写了城上的号角声和士兵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无奈、对和平的向往。 城上呜呜画角声,秋残春老总伤情。 千家按籍丁男数,一月三回听点兵。 【解析】 城上呜呜画角声:描绘了城上响起了呜咽凄凉的号角声。画角:古代军队里用来传令的乐器,也指军用的号角。呜呜:形容声音低沉而凄厉。
【注释】 百苦吟其三十四:指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百苦”即“百忧”。“龙钟”形容老人行动迟缓,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年老体衰。“神蛟”指传说中的神龙。“铁树”指传说中的不生花的树种,这里指连花都开不了的树,暗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所作。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作比,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忧虑和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首句“傍晚催人锁钥间”,点出时间是傍晚
【注释】 百苦吟:唐代崔颢的《长干行》中“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一句被后人誉为百苦吟。这里指作者自己写的诗句,以自比于长干人。吏稽:古代对官吏进行稽察的制度。 【赏析】 诗人以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所写之诗自喻,说自己虽身居朝廷,但因罪而遭贬谪,因此深感痛苦和悲哀。同时,他也感到朝廷对自己十分苛刻,因此他希望朝廷能对自己的行为宽容一些,不要过于严厉地查核、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