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临
译文:雪下得紧,鹡鸰鸟相并影,大雁被惊风吹得不成行。 注释:鹡鸰(jí lìng):同“鹡鴃”,即伯劳。 赏析:诗中的急雪和急风都是自然现象,它们与鹡鸰鸟和鸿雁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对比。鹡鸰鸟因为雪下得紧,所以相并影,而鸿雁则因为被惊风吹得不成行。这种对比不仅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物在恶劣天气中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感慨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青玉案·其一 行人欲上来时路。破晓雾、轻寒去。隔叶子规声暗度。十分酒满,舞裀歌袖,沾夜无寻处。 故人近送旌旗暮。但听阳关第三句。欲断离肠馀几许。满天星月,看人憔悴,烛泪垂如雨。 注释: - 青玉案:词牌名。 - 其一:此词为第一支。 - 路人:指作者自己。 - 欲上:想要走上前去。 - 来时路:从前走过的路。 - 破晓雾:天刚蒙蒙亮时的雾气。 - 轻寒去:轻寒消散了。 - 隔叶子规声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是一首宋代词。这首词是作者为好友、弟婿山谷(黄庭坚)的被贬宜州而作。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兄弟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友人被贬的同情之情。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 千峰百嶂宜州路:描绘了宜州的道路,千峰万嶂,景色秀丽
【注释】 ①双井:在今浙江德清县。敝庐:简陋的居处。得胜地一区:获得一块风景优美的好地方。长林巨麓(lù):高大茂密的树林。危峰:险峻的山峰。四环:环绕四周。泉甘土肥:泉水甘甜,土地肥沃。可以结茅庵:可以建造一座茅屋。居:居住。是:这。在寅山之颏:居住在寅山脚下。命曰寅庵:给它起名叫寅庵。喜成四诗:高兴地写成了四首诗。远寄鲁直:寄给苏轼。可同魏都士人共和之:可以和魏都地区的士人共同分享。
【解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与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主要观点;然后仔细阅读选项和诗句,到诗句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信息,再一一进行分析。理解诗意是评价的关键,注意要联系上下文。此题中“赏析”部分,需要考生对全诗进行整体分析,结合具体诗句进行。 【答案】 注释:奉寄子由。①钟鼎:传国宝器,古代用以象征国家的政权。②翰墨:文辞。风烟
【注释】 双井:双井镇,即今江西南昌市南面。 敝庐:简陋的居所。 东得胜地:指在山麓建屋而居。 长林巨麓:山高林密。 危峰四环:四周有险峻山峰环绕。 泉甘土肥:泉水甜,土地肥沃。 结茅庵居:以草棚为居所。 是:代词,此处指“寅庵”。 可同魏都士人共和之:可以和魏都的文人一起共同吟诗作对。 【译文】
【注释】 七娘子:词牌名。 画堂:装饰华丽的厅堂。 银烛明如昼:指灯光明亮,照得如同白昼。 见林宗:以林徽因比七娘子。 巾垫羞蓬首:用“羞蓬首”形容女子梳妆打扮后的情态。 针指花枝,线赊罗袖:指绣制花卉时的动作。 须臾两带还依旧:一会儿又恢复了原状。 劝君倒戴休令后:劝你将帽檐倒戴,不要再受后人的指责。 也不须、更漉渊明酒:也无须再像陶渊明那样饮酒自娱了。 宝箧深藏:指将珍藏的东西藏在箱子里。
双井敝庐之东得胜地一区,长林巨麓危峰四环泉甘土肥可以结茅庵居 这是第一首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在双井敝庐的东边找到了一块美丽的土地,这片土地有茂密的长林、险峻的山峰,四周环绕着清泉和肥沃的土地。这里环境优美,非常适合建立茅庵居住。 是在寅山之颏命曰寅庵喜成四诗远寄鲁直可同魏都士人共和之 这是第二首诗的第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找到这块土地后,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名为“寅庵”的住所
``` 尺五攀天天惨颜, 盐烟溪瘴锁诸蛮。 平生梦亦未尝处, 闻有鸦飞不到山。 风黑马嘶驴瘦岭, 日黄人度鬼门关。 黔南此去无多远, 想在夕阳猿啸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南地区的险恶环境和诗人的孤独感。首句“尺五攀天天惨颜,盐烟溪瘴锁诸蛮”通过极端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西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多变的特点。次句“平生梦亦未尝处,闻有鸦飞不到山”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感受
【注释】 1. 桄榔笋:桄榔树的嫩芽。映:照映。玉箸:筷子的美称。具觞(shāng):备酒。 2. 市井:市街巷弄。衣裘:衣服。半夷夏:指一半是华夏民族,一半是蛮夷。夷夏:古代指中原和四方少数民族。 3. 阴晴朝暮变炎凉:指天气的变化无常。变:变化;炎凉:冷热,比喻政治或社会风气。 4. 莫推:不推辞,不拒绝。月色共千里:形容月光皎洁,可以照遍千里。行:同“呈”,送。 5. 无赖:没有依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