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冲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等,然后根据题干分析,此题为“理解型默写”。理解句子的含义是关键,同时要注意题干所给的提示,如“面皮擘破”“喝散钟山之云”“玲珑岩下忽相逢,一笑令人发深省”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默写。 本诗是一首偈颂诗
【注释】 偈颂五十一首 其二十四:偈,佛教语,指佛说的偶语。这里指佛经中的韵文、颂词。偈颂:一种韵文、韵诗。五十一:即五首偈颂。 德山:唐代高僧道一的法名。唐玄宗时,德山和尚创立了临济宗。“棒”指禅杖。雨点:比喻禅宗的机锋、悟性。“痛彻骨髓”形容禅理的深刻。 雷奔:雷声滚滚,气势磅礴。“轰破髑髅”形容禅理之猛烈。髑髅指人的头盖骨。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禅诗
注释:摩竭遮闭室门,净名杜口不言。 天网恢恢密不透风,疏而不漏。 是诸人你等,如何能破? 赏析:这首诗出自禅宗六祖慧能的《偈颂五十一首》之二十六。诗中通过摩竭遮闭室门、净名杜口不言以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比喻,表达了禅宗对于“悟”与“迷”的深刻见解。 诗中的“摩竭掩室”是指摩竭遮闭室门,象征着对知识的封闭和对外界的隔绝。这里的“摩竭”可以理解为一种力量或者态度,它代表了一种对知识
【注释】 偈:佛教用语,梵语“偈陀”,意为颂。偈颂是佛家的一种文体,以四句为一段的韵文形式,用以说明佛理或表达修行者的思想感情。 五十一首:指《五灯会元》中的《天童寺志坚禅师》。本诗是该禅师的一首偈颂。 偈颂五十一首:这是《五灯会元》中天童寺的一位禅师所做。这首诗共五十一句,每句都是四字,用韵文来说明佛理或表达修行者的思想感情。 其二十八: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八个。 有一物:这里指“棒”。 名不得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它描述了一位高僧的修行境界。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坐断十方国土,天上天下独尊底,一步也行不得。 释义:这位僧人拥有无上的智慧与修为,他的道行已经到达了极高的境界。他的存在就像是一座山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超越或替代。他的智慧与修为让他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尊重和认可。他的地位无人能及,就像一座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2. 口吞三世诸佛,世出世间俱透底。 释义
诗句:“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汉地不收秦不管,不风流处也风流。” 这首诗的译文是:“心中随着万千境界的变迁,转念之处便能领略到其中的幽深。无论汉地还是秦地,都不被世人所关注,即使不是风流之地,也能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我们了解到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洒脱自如的生活态度。诗人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独立,不受外界环境的束缚,即使是看似平凡的生活,也能发现其中的美好和独特
偈颂五十一首 其三十一 从上佛祖无法与人传,后代儿孙会得是障碍。 碍不碍,竹山铁鹞刺天飞,笑倒明州憨布袋。 注释:无法与人传,意为无法传授给他人。后代儿孙,指后代的子孙们。会得是障碍,意思是会成为障碍。碍不碍,意为是否能够消除障碍。竹山铁鹞刺天飞,用竹山铁鹞比喻自己如同锋利的武器一样,刺向天空。笑倒明州憨布袋,意思是要让自己成为可笑的对象,让人家捧腹大笑。 赏析
【注释】 偈颂:佛教禅宗的唱诵经文。五十一首:指《坛经》中的“五更转”偈语共有五十一句。偈,梵语音译,意为歌咏、颂辞。偈颂,即用韵律来颂扬佛法或颂赞某位僧人的言行。其内容往往与佛教教义有关。此篇偈颂是禅宗六祖惠能所传颂的《坛经》中“五更转”之第二十九首。 高抛不至天,低掷不到地:意谓无论往高处抛或往低处投,都不会达到目标,比喻人的行为没有定向性。 南北东西无处避:意谓不论你向哪个方向走
【注释】 偈颂:佛教语。佛经中的唱词,多以韵文形式出现,用来宣讲佛法,或讽劝世人。 其二十五:这是第五十一首偈颂的第二十五首。 天童用底:指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大会上,拈起一枝花示众(即“拈花微笑”),众弟子皆不能解其中奥义。只有迦叶尊者悟得真谛。这里比喻佛祖的教法。 来育王:即印度教主释迦牟尼(佛陀)。 不著:即“不执著”。 育王用底,归天童用不著:佛祖释迦牟尼的教法,不需要人去执著、追求
【译文】 佛高一丈,魔高一丈。 月光洒落寒冷的水潭,云彩生出碧绿的山峰。 不认识慈氏如来,却唤作布袋和尚。 【注释】 偈颂:佛教中用来表达对佛陀功德和教诲的颂词。 五十一首:此诗为《金刚经》之偈颂,共计五十一颂。 其二十二:此篇是第22首。 佛高一丈:佛与魔势均力敌,高下难分。 魔高一丈:佛高一丈,则魔低一尺;魔高一丈,则佛低一丈。 月落寒潭:月亮在寒潭之中落下。 云生碧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