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冲
【注释】 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八:是著即错,不是犹乖——着了就是错的,没有就是对的(这是佛教的“四谛”)。一击万重关锁开——一敲就能打开重重关锁。老卢不会转身句,便道明镜亦非台——老卢不懂得转变观念的道理,就认为镜子也是不干净的(这是佛家所说的“转识成智”)。 【赏析】 此诗用禅宗的语言,以“击破妄执”、“转迷为悟”为主题,说明人世间的一切是非、好坏,都是因人的执着而产生。 首句是说,一切是非
【解析】 此诗的大意为:方丈寺的房子毁坏,住的地方没有着落。常住的和尚缺乏粮食,不能留住他们。旧欠的债如海一般,无钱还也不得。佛法的道理就在眼前,有口说不出来。如果有人能穿透这四重难关,就能成为各地佛教领袖。赵州和尚亲眼见到了老南泉,观音院里有弥勒佛。 【答案】 (1)“方丈屋损”,即指寺庙被烧,无法居住;“寝处不得”,“寝”指睡觉的地方,“处”是地方。“常住乏粮,著众不得。”说明寺院中人很多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1. 我和释迦老子,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 这句表达了作者与释迦老子之间深仇大恨的关系。释迦老子是佛教的创始人,而作者可能是指某个反对或批评释迦老子的人或事物。 2. 今天我为什么烧香礼拜? - 这里的“烧香礼拜”通常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对神明或圣人的敬仰和祈祷。但结合上下文来看,作者可能是在讽刺或反讽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3. 不是冤家不聚头。 - 这是一句俗语
【注释】 衲僧:指禅宗僧人,以袈裟裹体,不着外衣。 烟焰:指佛教中的“三界六道”。 佗:他。 争:怎。 【赏析】 这首诗是说,禅宗僧人不著佛求,不著法求,在烟焰中也不低头,但仍然要低头。 此诗表面看来是说禅门弟子对佛法的执着与修行,实际上却透露出禅宗弟子的洒脱和超脱,他们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仍然保持着谦逊的心态,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诗句释义: 1. 瓶锡当年寄此间:这里的“瓶锡”可能指的是某种象征或物品,用来比喻或寄托情感;“此间”则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空间。整个句子表达的是,在很久以前,有什么东西(可能是一个容器或容器内的物品)被寄放在这个地点(这里指代诗人居住的地方)。 2. 山云冉冉水潺湲:描述的是山上的云雾缓缓流动,水流潺潺的声音。这里的“山云”和“水潺湲”都是自然景象的描述
【注释】 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四:偈语,佛教的说唱形式。偈,音译为“偈”,是佛教中的一种诗体,由四句组成,每句用一韵。偈颂,指用偈来颂扬佛理、佛法等。五十一首,指《大乘本续》中的五百颂。 振法雷,击法鼓:以法雷、法鼓为法器,用来宣示佛法。 布慈云兮洒甘露:将慈悲之雨洒向众生。 只将此法为全提:只是以这种佛法作为一切众生的根本。 世世愿为诸佛母:每一代都愿意成为如来佛的弟子。 【赏析】
【释义】: 这首偈颂的意思是:悟道的关隘,是天下最难通过的险地。在佛家所说的宝山中,只有极为稀少的宝物。一旦能透过这险关,就能得到真正的佛法宝藏。但即使是这样,也仍然落入了第二等境界。 【注释】: 圆悟——禅宗临济义玄禅师,为五祖弘忍门下的弟子之一。他的学说被称为“临济宗”。 天下险——指禅门中的“临济门”。 宝山有宝世间稀——佛教经典中有“宝山”之说,意思是说佛法的真谛如同一座宝山
释义:须弥山可以裂开,大海可以干涸。 如果谈论到这些事情,宁可割断自己的舌头。 注释: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五,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偈颂,是一种佛教经文的文体形式。王建在诗中运用了典故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某些事情的极度不满和愤怒。他认为这些事情足以让人感到绝望和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极端的情绪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但王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诗句:坐断毗卢顶,踏翻千差路。 译文:在毗卢顶上,我稳如磐石,无所畏惧地跨越所有困难之路。 注释: 1. 毗卢顶:佛教中指佛陀的头顶,象征最高的精神境界和力量。 2. 踏翻千差路:意味着克服重重障碍,勇往直前,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你前进的脚步。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了诗人面对困难时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坐断毗卢顶"描绘了诗人如同佛陀般超然物外、稳固无比的地位
枯木龙吟,一切音响俱绝。 枯木上龙在鸣叫,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 髑髅眼活,一切色相皆空。 骷髅的眼睛复活了,所有的色像都消失。 觑着即瞎,听著即聋。 看着它会瞎,听着它会聋。 堪笑观音大士,无端也证圆通。 可怜的观音菩萨,无缘无故地证明了她的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