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斯植
诗句赏析 《对梅寄人》释斯植诗作赏析 1. 诗意解读 - 欲问江梅信,吟筇带晚霞。 - 笑看今日树,开遍几年花。 - 疏影生来瘦,寒枝折处斜。 - 要教人寄远,何地是君家。 2.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 - 释斯植,宋代诗人,字建中,号芳庭,为浙江杭州人士。曾住南岳寺,晚年筑室天竺,有水石山居之称。其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另有《采芝集》及《采芝续稿》编为第一卷和第二卷。 3.
诗句输出: 角送重城月,微风入夜凉。 身轻寄长地,吟苦未应忘。 坐久灯成烬,愁多鬓欲霜。 百年老去矣,谁可继余芳。 译文输出: 夜半时分,城角传来阵阵钟声,明月如钩挂在天边。清风拂过我的脸庞,带来了一丝凉意。我身无分文,只能寄居在异乡,过着漂泊的生活。虽然我勤于读书,但心中的苦涩却难以忘记。我长时间地坐在书桌前,直到灯油燃尽,只剩下微弱的灯光。我的忧愁越来越深,白发渐生,仿佛已经步入了晚年
【注释】 1.天竺岩栖(zhī):指天竺山中隐居之所。天竺山,在今浙江天童寺一带。 2.寄云隈:寄身于云间。隈,山的弯曲处。 3.凭栏:倚靠栏杆。 4.几回:几次,多次。 5.无风自雨:形容山势高峻,云雾缭绕。 6.有主燕还来:燕子归巢,说明主人回来了。 7.樵远:采樵人。 8.岩花:石上的苔藓。 9.旧时题数壁:指过去曾在壁上题诗。 【赏析】 写诗人在天目山顶上隐居生活的感受和心情
这首诗是诗人丁巳灯夕前六日观抱拙寄敏斋韵因事有感走笔以赋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翻译: - 萍迹倚春风,春光苦未浓。 注释:我如同浮萍一样,依靠春风的吹拂,但春天的气息却还未能浓厚起来。 赏析:首句描绘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期待和感受,但现实并未满足他的期待。他像一片浮萍一样,依赖春风的吹拂而生存,但春天的气息却还未能浓厚起来。 - 人间连日事,尘外一宵钟。 注释:人世间连续发生的各种事务
【注释】 山居遣兴:指隐逸山林以抒发胸中的闲情。 偏宜静者居:适宜安静的人居住。 观空心已悟,集理事常虚:观心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空明则可以领悟事物的本质;集就是聚集,理事就是事理,常常是空虚的,无所得。 日月供吟笔,乾坤入草庐:太阳和月亮都是用来供诗人吟咏的;天地万物都融入了诗人的笔下。 何如钓台叟,得计在樵渔:比起钓鱼台上的老者,我更善于在山林中砍柴捕鱼。 【赏析】
注释: 1. 无心学隐沦:无心学习隐居。 2. 此去向吴津:此去,指送别;吴津,指长江入海处; 3. 千古是非地:千古,千年;是非之地,指纷争不休的地方。 4. 一灯烟雨村:一灯,一盏灯。烟雨村,指江南水乡。 5. 烽尘连楚戍:烽尘,烽火和尘土;楚戍,楚地的边塞。 6. 榆柳隔淮春:榆柳,榆树和柳树;淮河,淮河以北。 7. 别后新吟句,何人可共论:新吟句,新的诗作;何人可共论,没有人可以一起讨论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古寺景色和心境的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心灵的向往。 第一句“古寺寒桥路”,描述了一座古老的寺庙坐落在寒冷的桥边。这里的“古寺”指的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庙宇,“寒桥路”则给人一种静谧、冷清的感觉。这句诗通过描写古寺和寒冷的桥,为后面的景色描绘打下了基础。 第二句“钟声静忽闻”,描述了寺庙中的钟声在寂静中突然响起的情景。这句诗通过声音的变化,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神秘
《春日》 人生厌别离,老去更何为。 独对清明雨,闲吟社日诗。 野蜂成蜜早,海燕入帘迟。 未尽寻春兴,应须愧后期。 注释: 春日:春天的时节。 人生厌别离:人生厌倦了离别的痛苦。 老去更何为:年老时又该做什么呢? 独对清明雨:独自对着清明时节的细雨。 社日:古代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野蜂成蜜早:蜜蜂在春天早早地酿制出蜂蜜。 海燕入帘迟:燕子飞回巢中时总是很迟缓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风光苦变迁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变化无常的感慨。"苦"字强调了这种变迁带来的不快或痛苦。 2. 客里对残年 - "客里"指的是在外他乡,"残年"则是指晚年或即将结束的岁月。此句描绘了诗人在异乡度过晚年的情景,体现了一种孤独和哀愁的情感。 3. 别我此时路 - "别我"意味着离别,"此时路"可能指的是当前的旅程或道路。这句表达了送别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题中“山中即事”是题目,应首句入韵;“千峰当此境”是第一联,写景;“谁可共登临”是第二联,抒情;“月过秋池静”是第三联,写景;“云归古木深”是第四联,写景;“懒观前去事”是第五联,抒情;“已悟未来心”是第六联,抒情;“更欲寻诗伴”是第七联,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