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斯植
【注释】 宿云山房:在白云深处的山中茅舍。 缥渺:高远而模糊。 沉虚碧:指水色如碧玉般深沉,清澈透明。 清池见宿云:在清冷的水面上,可以看见飘浮不动的夜云。 松声临石断,山影与泉分:山风从松林里吹出,仿佛把石头都吹得断折了;山影随着泉水流淌,好像要分成两股水流。 芳草经年梦,幽禽隔径闻:长满芳草的小道,经过多年以后,我常常做着一个关于它的梦。隔着小径,远远听见幽鸟的啼叫。 倚栏吟未尽,红日又将曛
解析 第一句:“自谓清贫苦,那知即是安。” - 关键词: 自谓, 清贫苦, 即是安 - 注释: 这里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贫穷生活的看法,他认为自己虽然贫穷却感到满足和平静。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即使物质条件有限,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第二句:“路从平去好,事到口开难。” - 关键词: 路从平, 好, 事到口, 开难 - 注释: 描述了作者认为道路平坦时容易行走
【注释】: 1. 新绿又成阴(阴:遮蔽,荫庇。):新长出的树叶已经茂盛,遮住了天台山的阳光。 2. 归期直到今(至:到。今:现在。):诗人希望朋友能早日归来。 3. 人行芳草远(芳:香。):行人踏着芳香的草丛,越走越远。 4. 犬吠落花深(落花:落下的花。):远处狗在叫,是因为看到地上落花。 5. 野店春寒雨(春寒:春天的寒冷。):野店里因为下春雨而显得冷清。 6. 江城橘树林(江城
【解析】 本诗是一首边地行役之诗,表达了诗人在异域的思乡之情。全诗以“思”字统摄全篇,从客中厌芳尘、凄凉问津,到归途频嘶北马,再到海树春归,最后归结到鬓毛已生。情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南人去远”,写自己远离了家乡。“去”有“离去”的意思,“南人”指的是南方之人,也就是诗人自己;“去远”表明作者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家,而到了异地。诗人用了一个“离”字,就写出了诗人离家的不舍与哀伤。 “归北马嘶频”
偶成柬续芸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花乱”写春花,以“草连”写秋草,一前一后,一繁一简,形成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热闹和秋天的萧疏,表达了作者对不同季节的喜爱。 相看又一春,花乱马前尘。 春天来了,诗人看到了一片花海,仿佛是一匹骏马跑在花丛中,那花就像马的前尘一样纷乱。 湖海他乡路,烟霞几处人。 诗人来到了湖海之滨,看到了几处美丽的风景。 草连闲地远,鸟入暮山频。 诗人看到草长得很长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野鹿自成群,山中少隐君。 - 注释: 野性的小鹿在森林中自由地聚集成群。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自然的景象,野鹿的群体行为增添了一种生动和活泼的气息。"山中少隐君"可能指诗人或高士隐居山林,追求自然的平静与超脱,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钟声两寺合,人语一溪分。 - 注释: 寺庙里传来的钟声与溪流旁的人声交织在一起。 - 赏析: 通过声音的描写
注释: 对雨吟方稳,西风忽晚晴。 野花沿涧白,秋意入帘清。 浅水藏鱼影,重林隔磬声。 是非尘外事,谁可继高名。 赏析: 《天竺山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了山居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首联“对雨吟方稳,西风忽晚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居景象,诗人在雨中吟咏,心情稳定而平静。当西风突然吹来,天气转晴,给诗人带来了惊喜和喜悦。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诗句,注意是赏析,赏析时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重点词语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案】 译文:暮春时分我站在郡城东面,看到残春的碧树掩映着落英缤纷。落花飘散成千点恨意,疏雨打在帘幕上如断鸿般地飞过。白发染白鬓边,归心似断鸿,逐着南飞的雁。人生道路如此茫茫,何必去追求那无尽头的路途呢? 注释:“回首郡城东”
江寺晚眺 尽日无多事,闲行一径阴。 人归秋寺晚,月满夜堂深。 海阔频生雾,城荒远见林。 青山与华发,空愧百年心。 注释: - 诗句一: - 注释:整天没有什么事情要做,悠闲地行走在一条小路上,周围是一片幽暗的景象。 - 诗句二: - 注释:人们已经回家了,秋天的寺庙显得有些冷清,月亮高悬在夜晚的大厅中,显得十分明亮。 - 诗句三: - 注释:大海辽阔,经常能遇到雾气,而城市的废墟在远处可见
过越 渺渺天涯路,扁舟去不穷。 水花随岸尽,山影落江空。 往事千年梦,渔歌一夜风。 诗成唯有月,清致与谁同。 译文: 遥望那茫茫的天际之路,我乘着小船,驶向无尽的远方。水面上的浪花随着河岸渐渐消失,而远处的山影在江面上显得格外空灵。曾经的往事如同梦中一般,而渔夫的歌声在一夜之间也随风飘散。当我完成这首诗时,只有明亮的月亮陪伴着我,它清澈的韵味似乎只属于我一个人。 注释: 1. 渺渺天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