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晖
【译文】 古佛道场,尚乘车子。 澄源潭水,犹棹孤舟。 夜鹤穿潭底,云月落银笼。 天龙无雨,汗马而无鞭也。 从此出生犊牛儿,金吼银声满芦水。 微毛依旧正受中,玄角又带漫雪草。 一回倒骑牧童梦,数笛吹来樵子歌。 【注释】 1. 偈颂:佛教禅宗的一种说唱文字,用五言或七言韵文表达佛理或禅机。此诗为偈颂三十首之二十二。 2. 偈:佛教用语,意指佛经中的偈语。 3. 其二十二
这首诗的译文是:有时突破难关,知道事情的结局;有时透过难关,理解秘密的旨意。 有时在妙容中跪拜,有时在烛光下叮嘱。 其中有本体和作用,里面有曲折和参差。 注释:偈颂,一种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偶语。偈颂三十首,指佛教徒为诵读《心经》而创作的三十首诗歌,每句七个字,共三卷。偈颂的内容多为赞颂佛陀、赞叹佛法等,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音调优美
【注释】 偈颂:佛经中的一种文体,是佛教念诵时所用的韵文。三十首,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一首长偈。偈,即诗。颂,即赞。“运步堂堂”:意为行走稳健。“通身历历”:意为全身处处分明可见。“东道西说”:意谓东西南北各地传扬。“南来北去”:意谓南方来的北方去,北方来的南方去。“全得寸心”:意为所持之寸心完全得到满足。“直用尺情”,意谓完全使用尺的度量。 【赏析】 此偈颂为颂赞佛法无边,普渡众生
注释:偈颂三十首其二十三 行脚大事,一段宗要。 直拈起兔角佛杖,正举蓍龟毛祖拂。 若人拈起举著时,人尽有礼谢在时。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修行的诗。诗中描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行为规范。修行者需要通过持诵佛经、念佛等方式来净化心灵,以达到修行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遵守一些重要的规则和行为准则,以保持修行的纯正和有效。 第一句“行脚大事”意味着修行是一项重大的事业,需要认真对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偈颂三十首 其二十四》。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花露残春一样芳,月馀潭底万年光。 注释1:花露——指花露水。残春——春天即将过去。 注释2:一样芳——同样芳香。 注释3:月馀——月光照耀了一个月。 注释4:潭底—指深水中。 注释5:万年光——永恒的光辉。 水脉冷寒凉焇焇,云形虚幕露堂堂。 注释1:水脉——水流。冷寒——寒冷。 注释2:凉焇焇——寒冷的感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能力。此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全诗,这是基础。然后是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最后是对全诗内容的概括。 “偈颂三十首 其十五”是《佛祖统纪》所载慧远法师所作,该诗描写了佛教徒朝拜佛陀的情景。从题目看,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佛日高悬,祖月弥朗”,以佛教的法相为喻,描绘了佛陀在信徒心中的光辉形象
【注解与赏析】 春梦朦胧:春天的梦,如烟云缭绕,难以捉摸。玲珑:形容月亮清透透明,光辉照耀。夏凉寂寂:夏天的夜晚,寂静无声,令人感到凉爽。冬寒空空:冬天的夜晚,寒冷刺骨,让人感到孤单寂寞。 译文: 春天的梦如同烟雾弥漫,难以看清真实面目; 秋天的月亮清晰明亮,光芒四射。 夏天的夜晚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声音; 冬天的夜晚寒冷而空旷。 创作背景此诗为北宋诗人林逋所作。林逋是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
枯木云笼秀,云中袍玉立。 这句诗描绘了一棵枯萎的树木,其枝干被云雾环绕,宛如披上了一件翠绿的袍子般挺拔。这里的“袍玉立”形象地表达了枯木虽然失去了生机,但在云雾的衬托下,依然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寒潭月夜圆,潭底侵鱼入。 在寒冷的月光下,一个深潭显得格外宁静。此时,一只鱼儿悄然游入了潭中。这个画面给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感觉,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卷中的意境。 回头开正眼,头上戴帽出。
注释:绿岩上的枯木,不落入人间。红谷中的芳草,不厌烦于温寒。西南与东北,各不相相关。三段玄理,正是开眼看世界。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首先,“绿岩枯木,不落人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绿岩上的枯木,虽然已经枯萎,但仍然坚守在大地之上,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不朽。其次,“红谷芳草,不厌温寒”描绘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红谷中的芳草,无论在多么寒冷的冬天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春色千林花正开 - 春天时,整个森林里的花卉都盛开了。 2. 秋潭万水月犹明 - 秋天时,清澈的水面映着明亮的月光。 3. 夏热绿杨影满地 - 夏天时,茂盛的杨树投下浓密的影子覆盖了地面。 4. 冬寒白树覆前庭 - 冬天时,被雪覆盖的树木覆盖了庭院的前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四季中不同景象的美丽画面。每一句都使用了具体的自然元素来表达时间变化所带来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