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子益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内容大意是:一天又一天,时间就这样过去,眨眼之间夏天的一半已过。兴化的老和尚,他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安于自己的钵盂,把柄在手。他招引着一些三三两两的人,聚在一起商量着这个话。呵呵呵,六月卖松风,人间恐无价。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一日复一日,眨眼过半夏:这句话描述了时间的快速流逝,就像一天又一天,眨眼间就是一半的夏天过去了。 2. 兴化老无知,钵盂安柄把
与么寒,何处避。 冰棱上,深雪里。 有来由,没巴鼻。 丹霞烧木佛,院主眉须堕。 诗句翻译 1. “与么寒,何处避”:这里表达了一种寒冷的天气和无处躲避的困境。"与么"可能意味着某种特定的状态或环境,而“寒”描绘了这种状态的性质。"何处避"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避难所。 2. “冰棱上,深雪里。”:“冰棱”和“深雪”都用来描述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泼天声价陈睦州,咬人火急瞌睡虎。 行不到处行一步,道不到处道一句。 德山临济眼𥉌■,棒喝交驰无所措。 兴化忍俊不禁,随例赫日光中飞白雨,照顾湿却袈裟角。 注释: - 泼天声价陈睦州:形容名声如泼天般响亮,陈睦州是地名,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 咬人火急瞌睡虎:形容陈睦州的名声如同咬人的老虎一般凶猛,让人感到害怕。 - 行不到处行一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走一步
诗句释义: 1. 名不得,状不得 - 名声和外貌都无法获得。 2. 脱胎换骨方 - 这个药方能够让人彻底改变。 3. 起死回生诀 - 这个药方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4. 信得及底,不消一服 - 如果你相信这个方法,一次服用就足够了。 5. 诸病顿除,脱体安乐 - 所有的疾病都会立刻消除,身体会非常舒适。 6. 何必善财重采药 - 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去购买药物呢? 译文:
千年时光荏苒,尘世纷扰难逃。 诗曰: 二千年前,通身是垢。 二千年后,满面埃尘。 直饶九曲黄河水,洗到驴年也不清。 注释: - 二千年前:这里指的是古代,泛指过去的某个年代。 - 通身是垢:全身都是污垢,比喻人或事物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 二千年后:同样指的是古代,与“二千年前”对应,表示时间跨度很大。 - 满面埃尘:形容脸上沾满了灰尘,形象地描绘了岁月的沧桑和环境的恶劣。 -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二十: 1. 欲明此道:想明白这个道理。 2. 须遇其人:必须遇到一个合适的人。 3. 既遇:已经遇到了。 4. 十倍收成:比平常多十倍的收获。 【译文】: 想要明白这个道理,必须要遇到合适的人。 一旦遇到合适的人,就能比平常多十倍的收获。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种观点,即要明白某个道理,必须要找到合适的人来传授或解释。只有这样
【注释】 自赞:自夸。庆:庆贺,颂扬。长老:《大般涅经》中说阿难曾向佛请教,佛以“大悲”为名,赐他一个法号,称为“长者”,后来称年长有德者为“长老”。这里是诗人自谦地称自己为长老。请:邀请、召唤。 怡山顶不露:山高峻,峰顶隐蔽,云雾缭绕之中难以窥见,形容山峰之高。通天窍:通天门洞,指峰顶的洞窟。 事事总不知:每一件事都不了解。事事,指所有的事情。总,总是。 虚明肯自照:虚明,即虚灵明澈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九:偈,梵语“偈陀”的略称,指佛经中的偈文或佛门中的唱导。偈颂是佛教禅宗中的一种说唱文体,由僧徒在佛前朗诵,用以启悟众生、劝人修行。偈颂的内容多以佛理为依据,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性。此诗即一首典型的佛门偈颂。 向上一路:佛家语,指通向觉悟的道路。 千圣不传:谓佛陀以前历代的许多圣者,都未曾传授过这条通往觉悟的道路。 未曾拟议,早隔大千:意谓自己虽未曾有过什么设想和规划
注释: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这句话表达了对世间纷扰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心态。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山间的悠闲生活,躺在藤萝下,枕着石头,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这句话引用了中国古代两位隐士的故事,许由洗耳是为了清心寡欲,而巢父饮牛则是为了追求简朴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世事悠悠”与“不如山丘”形成鲜明的对比
【注释】 一槌便就,颟颟顸顸。 颟(mán):形容人或物粗鲁、笨拙的样子。 不假一槌,无端无端。 无端:没有缘由、原因,无缘无故的意思。 忙里工夫闲处觅,闹中消息静中观。 忙里工夫:在忙碌时找时间(如做诗)。 闹中消息:在喧闹中发现的隐秘之处。 静中观:安静时观察、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忙碌时寻找机会,在喧嚣中发现平静的场景。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