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先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赏析。 “夜来采石渡头眠”,诗人在采石矶过夜。采石矶,又名焦山矶、牛渚矶,因晋王僧辨在此筑垒而名,位于安徽马鞍山东南长江北岸。这里风景秀丽,为李白等游人的赏月佳处。“月下”点明时令,是上元之夜。“李谪仙”即李白
诗句释义: 1. 春融水暖百花开,独棹扁舟过钓台。 - “春融水暖”描绘了春天温暖、水流充沛的景象,象征着生机勃勃和活力四射的自然环境。 - “百花开”意味着各种花卉竞相绽放,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 “独棹扁舟过钓台”描述了主人公独自一人乘坐小船经过钓鱼台的情景。这里的“独棹扁舟”可能暗示着主人公在独自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 “钓台”通常指的是钓鱼的场所,可能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 2.
渔父词 系船兰沚鲙长鲈,白袷方袍忽访吾。神甚爽,貌全枯,莫是当年楚大夫。 注释: 1. 渔父词:元代乔吉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2. 兰沚: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南京附近。 3. 鲙长鲈:用长条形的鱼作为食材,制作成鱼脍。 4. 白袷方袍:古代官员或士大夫的穿着,白色上衣和方形下摆的袍子。 5. 神甚爽,貌全枯:形容渔父神态爽朗,面容枯槁。 6. 楚大夫
《渔父词》 十年江湖不登船,卷篷高卧月明天。今夜泊,杏花村,笭箵当酒钱。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十载江湖不上船: - “十载江湖”表示辛弃疾长时间在江湖之间漂泊,未有机会乘船。这里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上船”即登船,意味着他长期没有机会回到官场。这反映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矛盾情绪,一方面是对仕途的执着,另一方面是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卷篷高卧月明天: -
【注释】 钓竿:钓鱼的竿子。 莫论轻重:不要管事情的轻重、大小,指不要计较得失。 着意求:刻意追求,费尽心机地谋求。 【赏析】 此词为渔父词,描写了垂钓者在湖上垂钓时的心境。作者以垂钓者的心境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垂钓者的超然物外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的闲适情怀。全词意境清幽,语言简练,韵味悠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意,理解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这是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上片写雨后天气晴好,儿子在岸边敲针作钓;下片写鱼儿不上钩,因为钓饵太小,丝线又太细。 【答案】 ①渔人清晨起床,雾气散去,天空放晴。②儿子在岸边用小针敲出鱼饵,准备钓鱼。③香饵很轻,蚕丝也细,鱼儿不认。④比喻自己不被重用。⑤暗指朝廷不用人才
翻译: 邻家船上小姑儿,相互问候如何是别离。双垂髻,一弯眉,喜爱观赏红鳞比目鱼。 注释: 1. 邻家船上小姑儿:指的是邻家的船上的小女儿。 2. 相问如何是别离:相互询问分别是什么感觉。 3. 双堕髻:两个下垂的发髻。 4. 一弯眉:弯弯的眉毛。 5. 爱看红鳞比目鱼:喜欢观看红色的鳞片,像比目鱼一样的鱼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邻家船上小姑儿的画面,她与船夫相互问候如何是别离
渔父,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译文:我偶然来到芦苇丛深处,溪水与山色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美丽。 赏析: 《渔父二首》是五代南唐诗人李中的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渔村晚景图,通过细腻的语言,展现了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令人陶醉。 首句“偶向芦花深处行”,描绘出作者偶遇芦花深处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意外和好奇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渔家生活的向往和探索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赏析: 这首《渔父二首》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渔村晚景图。诗中的“偶来浦口芰荷香,绿叶丛中睡一场”,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渔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渔村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须信至人无妄想,不曾有梦见文王”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 1. 渔父:指隐逸不仕的人。 2. 一舸(ɡě):小船。 3. 柳月芦风:泛指春光和煦、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 4. 翁自醉眠鱼自乐:渔人自己喝醉了在船上熟睡,鱼儿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 5. 旧丝纶:指渔线,这里借指旧日的功业。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写渔父的生活情趣,抒发诗人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前两句写渔父的船随处可以钓鱼;第三句写渔父酒醉而眠,鱼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