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净
不见复何修出自《无修偈》,不见复何修的作者是:本净。 不见复何修是唐代诗人本净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见复何修的释义是:不见复何修:既然已经不见,还有什么需要修整的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某种事物或状态的无奈和放弃。 不见复何修是唐代诗人本净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见复何修的拼音读音是:bù jiàn fù hé xiū。 不见复何修是《无修偈》的第2句。 不见复何修的上半句是:见道方修道。
见道方修道出自《无修偈》,见道方修道的作者是:本净。 见道方修道是唐代诗人本净的作品,风格是:诗。 见道方修道的释义是:见道方修道:明白道理之后才开始按照道理去修行。 见道方修道是唐代诗人本净的作品,风格是:诗。 见道方修道的拼音读音是:jiàn dào fāng xiū dào。 见道方修道是《无修偈》的第1句。 见道方修道的下半句是:不见复何修。 见道方修道的全句是: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注释】 善:佛教语,指人的道德品质。恶:佛教语,指人的不良行为或思想。生:产生。二根:佛家语,指人的心和性。实:真实。舍恶送何处:即舍恶从何而去? 伤嗟二见人:指人们常常为善恶而忧愁叹息。伤嗟:悲伤叹息。二见:指两种不同的观点或见解。人:指人们。攀缘两头走:指人们总是在善与恶之间徘徊,难以自拔。若悟本无心:指人们一旦觉悟本性(即真心)时就不会为善恶而忧愁叹息。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
【注释】 1. 道体:指道教所追求的“道”的本质。 2. 无修:不需要人为的努力和修饰。 3. 不修自合:不需要刻意修炼也能顺应自然。 4. 起修道心:开始有修炼的欲望或想法。 5. 此人未会道:这个人还没有理解真正的道理。 6. 一真性:道家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皆为一性所生,此性即是真性。 7. 弃却:舍弃。 8. 第一莫向道:第一要放弃对道的追求和理解。 【译文】
【赏析】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超脱态度,以及对于梦与觉的认识。 “来往如梦偈”:人生如梦境,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来来去去,没有实际意义。这里的“梦”和“现实”,都是比喻,表示人生的虚无和无常。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视生如在梦”,意味着我们看待生活就像看梦中的景象一样,实际上生活中充满了纷扰和喧嚣。这里的“视生”和“梦”,同样是比喻,表示生活的复杂和矛盾。 “忽觉万事休
【注释】 真妄偈:指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 穷真真无相:指真谛是空无形象的。 穷妄妄无形:指假相是空无形状的。 返观推穷心:指要回归本心,深入观察思考。 知心亦假名:指认识到自己的心也是虚假的。 会道既如此,到头亦只宁:指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安宁的。 【赏析】 此诗是一首禅宗颂,旨在宣扬“一切皆空”的思想。首联指出了佛家所说的“空”与儒家所说的“诚”的不同之处
【诗句解读】 1.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 “见道方修道”表明一旦明白了道理,便开始实践。 - “不见复何修”表达了如果已经明白了道理,那么再进行修炼就没有意义了。 2.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 - 这里“道性如虚空”比喻道理的本质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 - “虚空何处修”则是在问,既然道理无法用物质手段来修习,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领悟这些道理呢? 3.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四大”,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四种东西。“无主”即没有主宰。“偈”,佛家语。韵文。诗体。佛教经文的颂赞词。四句一偈,每偈十句,共八句为一偈,称律体,是佛家常用的文学形式之一。 译文:宇宙间万物都无固定主宰,它们像流水一样自由流动;遇顺境则顺,遇逆境也顺,不偏不倚。在洁净之处不生妄念,在污浊处也不起执着。 赏析:
【释义】 见到闻知觉知没有障碍;声音香味触法常在三昧。 如同鸟只在空中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能会通应处本无心,便名观自在。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的是“无住”的禅理。所谓“见闻觉知”,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而这种主体性的表现,又常常表现为主观的执著,即执著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执著于自己的心灵感受等等。 “声香味触”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