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凤
【注释】 熊罴窟:熊罴穴,指山林洞穴。结茆庐:用茅草盖成的简易房屋。水土:山水草木。拮据:窘迫、困窘。道者:道士。妻孥:妻妾儿女。净业:修行积善之业。老佣:年老的仆人。傍僧居:靠近僧人的住所。 【赏析】 此诗为游大帽山所作,写诗人在大帽山中的生活。 首句“熊罴窟里结茆庐”,点出所游之地。熊罴窟是山林洞穴,这里指大帽山。大帽山在江西,山势峻拔,树木繁茂,人迹罕到,因此称为“熊罴窟”。熊罴窟里的茅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及赏析。“五子山咏”是这首诗的标题。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寻访五子山灵踪的过程,后两句写在山中所见景物。五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山势奇伟峻峭,山中怪石嶙峋,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有“五子游三清”的美誉。五子山主峰海拔785米,为池州最高峰。全诗语言朴实,但含蓄深沉,耐人寻味。(2)五子山(五座山峰)。五子,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山名由来
注释: 何处山灵不识君,特将风雨涤炎氛。 这句诗的意思是:哪里的山神不知道你是谁?特意用风雨来清洗炎热和尘埃。 明朝不必峰头立,万壑松涛彻夜闻。 这句诗的意思是:明天你不必到山顶去站立,万壑之中,松涛声可以持续到深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之作,作者以山神的身份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首句“何处山灵不识君”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通过山神的口吻,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思念和敬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游大帽山”一诗赏析,要求分析诗句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答题时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任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生平惯处最高山,万里烟云指掌间”,意思是平生最熟悉的地方是最高的山峰,万重烟云尽收眼底;“只为登高乏足力,梦魂犹绕子湖还”,意思是只因为攀登高山缺少气力,梦中还徘徊在子湖边
诗句释义: 1. 照管身心未是闲 - "照管"指的是关注、照顾。"身心"指人的精神和身体。"未是闲"表示不是闲暇无事,而是有所牵涉。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虽然心中有事,但并不感到悠闲。 2. 只缘除却是非难 - "只缘"表示原因。"除"可能是指"因为"或"除去"。"是非难"表示困扰于是非之争。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之所以不能放松,是因为除了处理是非之外还有其他的问题或责任。 3. 闲心放下闲身在 -
【注释】: 1、两峰回合一峰圆:形容山的轮廓。 2、缚屋峰前度岁年:缚屋,即束屋,指山腰。 3、万事果然无用了:意谓一切世事都如浮云过眼,没有用处。 4、烟霞长伴道人眠:意谓与山中的道士同眠。 【赏析】: 此诗以山峦为背景展开想象,抒写一种闲适恬淡的人生态度。全诗句句不离“山”,而诗人又笔锋一转,将这种闲情逸致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融于景物中,寄寓于言志,使诗歌意境空明,含蓄隽永。
【注释】 1.游大帽山:游,游玩。大帽山,在广东新会境内。2.傍涧缘崖数里长:傍涧,靠近溪流。缘崖,沿着山崖。3.洞云穿尽见山光:洞云,指山洞里的云雾。穿尽,穿过。4.登高一望无边际:一望,远望。5.指点岭南在渺茫:指点,指出。岭南,指南方地区,这里泛指南方。6.渺茫:渺茫,模糊不清的样子。7.赏析:这首诗写诗人游览大帽山的所见所感。首句写山路蜿蜒盘旋,曲折而长;颔联描写登上山顶后的景色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紫金山喜得卧云窝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紫金山上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休息之地,即“卧云窝”。这个词语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暗示了诗人找到了一个远离尘嚣、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 2. 幽襟懒与世为缘 - “幽襟”指的是内心或心境的宁静,而“懒”在这里表示不愿被外界纷扰所动。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关系的冷漠态度,他选择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环境来放松身心。 3.
【注释】: 元不霍山:《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五引《霍山志》:“霍山,在霍山县西南。……今俗谓霍山有道人住。” 十六年: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始建霍山道观于霍山之阴,至宣宗大中六年(852)毁。 端山:指安徽的黄山。 闲名:闲官。 添注:指增添官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友人池直夫写就的一篇赠诗。首联点出自己与池直夫虽为朋友却未曾相见,但因友人来访,故作此诗
注释: 翠竹青林四周一片迷蒙,堂上空旷敞亮自显光明。几次夜月的明亮惊醒了啼鸣的鸟雀,正是那野僧出定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茅庵中写景抒怀之作。诗的前两句描写茅庵四周的景色:翠竹青林四面迷蒙,一堂空阔敞亮自显光明。这里以“翠竹青林”为背景,描绘出一个静谧、幽雅的环境,而“四面迷蒙”又使这个环境更加宁静深远。后两句写茅庵中的僧人,他在这幽深的茅庵中修行,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却心无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