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绛
【注释】 一杯薄酒:指送别时的饯别宴,薄酒,指酒味清淡。劳亭:地名,在今安徽境内。万国馨:万国来朝,天下太平。松老青青青:松树经霜雪后依然苍翠。六朝:东吴、东晋和刘宋三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叶文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对国家太平的美好祝愿。 第一句“一杯薄酒送劳亭”,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诗人以杯中之酒相赠,以示友情深厚。劳亭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注释】: 1. 虎丘:山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2. 中秋:指阴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3. 秋风吹细腰:形容女子的体态瘦小。4. 新妆:刚梳洗好的发髻。5. 夜上赤栏桥:夜晚去游赏。6. 玉手:比喻女子的手。7. 纤无力:纤细柔弱的样子。8. 大妇才过小妇招:大媳妇刚刚走,小媳妇就来了。9. 大妇:丈夫的正妻;小妇:丈夫的妾。10. 赏析:此诗为描写中秋佳节,妻子登高赏月而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的诗篇
【注释】 天平山:即天台山,位于今浙江天台县境内。唐时为天台宗发源地。元曾上人:唐代高僧道一,号玄觉,居天台山国清寺。 遁迹(duì jì):隐居,不与人交往。禅扉:指寺庙门,佛教称佛寺为“刹”,故称僧房之门为“禅扉”。识道颜:认识道貌。 秋草:指秋天的野草。人迹断:指行人稀少。已随流水下青山:意谓已经随着流水漂到天台山上去了。 【赏析】 这首七绝写诗人访友未遇的感慨。首句“老僧遁迹石楼间”
戊辰仲冬作客新会,主人邀余为长夜饮,命女伶文仙佐觞歌若连琐。笑能倾人,细视其微,往往有不悦之色。余问何姓,云某乡良家,某姓子,顾盼唏嘘不能自抑,余亦为之罢酒嗟乎,三四十年来故家巨室,负才卓立者流落不偶,不知凡几。 注释:戊辰:农历二月十五日;仲冬:农历十月;作客:做客人。新会:广东新会县。主人:指文仙的主人。长夜饮:通宵喝酒。佐觞:助兴。觞,盛酒的器具。歌若连琐:唱《若连琐》曲。笑能倾人
哀明死事都督冲汉羽公 军败群僚入海居,惟君殉难一家俘。 当时多少文臣在,记得寒窗读史无。 译文: 军队战败,众人纷纷逃入海底,唯独你为了国家而牺牲。那时有多少文人学士都在,他们还记得曾经在昏暗的窗户前阅读历史。 - 注释: - “哀明死事”:哀悼因公殉职的人。 - “都督冲汉羽公”:指的是某位因战功显赫而被朝廷任命为都督,冲锋陷阵,英勇无比,如同飞鸟翱翔于天际。 - “军败群僚入海居”
【注释】 哀明死事都督冲汉羽:哀悼明死守边关,为国捐躯的都督。 虚冢:空墓。冢,坟墓;虚冢,即无主的坟墓。 世已殊:世界已经不同了。 千山日澹草荒芜:千山万水,草木丛生,一片荒凉。澹,同“淡”。 最怜三月坟边树:最令人伤感的,是坟旁的那几棵树。 杜宇:杜鹃鸟,又名子规。 声声带血呼:杜鹃啼鸣时,声音悲切,好像在呼唤着什么,好像带着血迹。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赴蜀途中
诗名:虎丘中秋 酒楼处处近花丛,碧玉阑干转转通。 船窗旁,花影摇曳;碧玉栏杆,曲折相通。 试剑石边箫管歇,歌声齐上月明中。 石边,箫声渐息;月色如洗,歌声四起。 注释与赏析: - “酒楼处处近花丛”:描述了虎丘中秋时,各种酒楼与花丛毗邻的景象。 - “碧玉阑干转转通”:强调了栏杆玉石般的质感和其弯曲的连接方式,增强了视觉效果的美感。 - “试剑石边箫管歇”:描绘在试剑石附近
【注释】 虎丘中秋:即虎丘夜游。虎丘,在苏州市西南郊,有虎丘塔。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因名阖闾墓,亦称虎丘山。山上建有剑池、剑池寺等。夜游虎丘,为苏州一传统风俗。 一层楼阁一层歌(每层楼阁中都有人在唱歌):此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句意,指虎丘秋夜的繁华盛况。 蜡烛千行照绮罗:形容烛光通明,如同万道流金,照亮了华丽的衣裳。绮罗,古代妇女所穿的一种华美衣料。
虎丘中秋 中流箫鼓荡兰桡,水面风来歌扇摇。双袖斗藏红豆子,泥人独饮到通宵。 注释:在中流划着船桨吹着萧鼓,水面上吹来的风吹动着歌声摇曳的扇子。双手衣袖里藏着相思红豆,独自一人喝酒一直喝到天明。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虎丘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夜景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中流箫鼓荡兰桡”,描绘了虎丘中秋之夜
【注释】 ①郑珠江:即郑琰,唐末进士,曾官至工部郎中。②简讨:指对人的慰问。③都门:京城。④革履:旧时鞋底用皮革制成。⑤迥不同:与平常迥然不同。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932年的秋天,诗人从江西赣州赴京师途中,偶遇郑琰,因郑琰是唐末进士,故诗人有感而发,写就了这首送别诗。 首句“碧柳青槐拂短篷”,描绘了一幅清新的秋景图。碧柳青槐,都是秋天里常见的植物,它们在秋风中摇曳,给短篷船增添了几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