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绛
诗句解读 1. 寒树:这是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2. 空山冬气合:描述了冬天的山村景色,空旷的山上弥漫着寒冷的气息,给人一种寂静而冷清的感觉。这里的“合”字用来形容山间弥漫的寒冷气息,与前一句的“空”字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凛冽的氛围。 3. 孤干欲如何:诗人将视线转向了一棵孤独生长的树木,通过询问“孤干”的命运和处境
纸刀 自是无长物,微躯日日新。 敢云悲薄命,常得近文人。 用舍凭斯世,裁成赖此身。 年年烽火报,喜不事风尘。 翻译: 纸刀 从自身出发,无需任何外物,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怎敢说自己是个悲哀的人,因为总能亲近文人。 用与舍都由这个世界决定,裁剪成就依赖我自己的身体。 每年的烽火消息传来,我都感到高兴,因为我不参与战争。 注释: 1. 自是无长物:意思是说从自身出发,无需任何外物。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寺院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远离喧嚣的世界,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道由疏磬外,地僻罕人寻。 ” “疏磬”,指寺庙里敲击的木鱼声。诗人通过“道由疏磬外”这一描写,表达了自己身处远离尘世、远离喧嚣的地方。“地僻罕人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远离世俗的感觉。 颔联:“一路入来处,泠然生静心。 ” “入来处”指的是诗人走进这片宁静之地后的感受
半帆 江流分别涧,日听水潺潺。 片席如来去,诸僧任往还。 好风吹不尽,皓月照常闲。 毕竟归何处,茫茫天地间。 注释: - 半帆:指船上的风帆,半满状态,意味着船只已经离开。 - 涧:山间的溪流,这里指江河。 - 日:指太阳,象征时间或光明。 - 潺潺:形容水流的声音。 - 片席:小船,这里指船只。 - 如来:佛教中的佛陀之意,表示神圣。 - 诸僧:许多僧侣。 - 皓月:明亮的月光。 - 照常闲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押仄声韵,每句七个字,共四句。此诗以画叉为题,从诗题看,画叉是诗人自喻,借画叉抒写自己的情怀。 其一:“引怀良不易,何以汝偏深。” 译文:回想自己的处境,真是不容易,为什么你却深陷其中呢? 赏析:诗人在诗中用疑问的口气
【解析】 本诗的注释要结合全诗进行,不可断章取义。如“竹榻”中的“榻”,在古代指一种床;“碧如水”是说榻的颜色像碧绿透明的水一样,“所栖非一枝”是说不是一根竹子,“吾生亦有托,安用独醒为”是说人生总有归宿,何必独自清醒呢?“远梦凭谁识,孤怀与尔知”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情。“喜来虽不寐,应念卧薪时”是说高兴的时候虽然睡不着,但想到过去的辛苦,也会想起自己曾经的奋斗,所以会安心地去睡
【注释】 笔山:即指笔冢。 静者知:静居者懂得。 塞鸿:塞北的大雁。 秋兔:秋天的兔子。 千铢累:千钧重的重物,比喻大功。 一篑亏:堆积土的筐子缺了一块瓦片。 造化:自然造物主(天帝、上帝)。 【赏析】 这首诗写笔山,是诗人对笔冢的咏怀之作。首联“一掌峰峦尽,还应静者知”,意思是笔山上的山峰都已被我一笔扫去,但还有山峰未被扫净,所以只有清静的读书人才知道。此为点题之句,也暗寓诗人自己的抱负
【注释】 寄懿士侄:寄给弟弟的书信中说,他当时住在海南。 馆罗浮之梅花村:在海南住过的地方叫“梅花村”。 此余时在海南诗也:这是我现在在海南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给他弟弟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海南时,与弟侄相聚,写诗赠答,以表达对弟侄的思念之情。 一、首联起势。“远游殊未返,闲坐向秋山。”“远游”指自己离开海南去岭南做官。“未返”,没有回来。“闲坐”,悠闲地坐着。“秋山”
【诗句释义】 1. 葛帐:用葛布做的帐。 2. 佳人素手成:指女子亲手制作,质地纯净如丝的葛布帐。 3. 晚风云影乱:傍晚时分,风云变幻。 4. 月色上床轻:月光洒在床铺上,感觉轻柔如梦。 5. 密极难藏梦:帐子过于紧密,难以藏住梦想。 6. 垂时无限情:长时间以来,无尽的情感。 7. 十年幽恨事:过去十年中,有许多深深的遗憾。 8. 展转不瞒卿:辗转反侧,无法向对方坦白这些心事。 【译文】
竹杖 此君怀令节,握手托平生。 任意成来往,虚心接物情。 先人一着地,舍己独行名。 亦自嫌车马,山中少送迎。 注释: 竹杖:竹制的手杖,这里可能是指一种文人的文房四宝之一,用来支撑书写和绘画的工具。 此君:这位朋友。 怀令节:心怀高洁的节操。 握手:用双手相握,表示友谊或敬意。 托平生:把一生都托付给你。 任意:随心所欲。 成来往:来去自如。 虚心:谦逊。 接物情:对待事物的态度。 先人: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