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妙声
杂题画·其十九·阙 海棠枝上聚么禽,相逐相呼乐意深。 偷入太仓时一饱,岂知鸣鹤在东林。 诗意解析: 1. 海棠枝头:描绘了海棠树的枝叶间,鸟儿们或聚集或飞舞的情景。这一句通过“海棠枝上”和“聚么禽”两个关键词,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2. 相逐相呼:进一步描绘了这些鸟儿之间相互追逐、相互呼唤的场景。这里的“相逐相呼”不仅表达了鸟儿之间的亲密无间
【释义】 两街都录有司存,共喜吾家得辨臻。 辅教有书勤献纳,洗光佛日荷尧仁。 【注释】 “两街”,指中和、升平二街。 “辨臻”,即辨士,指能明辨是非的人。 “辅教”句,辅教者,辅佐教化之人也。勤献纳:勤于上交推荐。 “洗光”句,佛教谓佛性本净,为无始劫来诸恶所染,须以大智慧力洗涤除灭之。此处指佛经教义,借指佛教。 【赏析】 此诗为酬答友人之作,诗人在中和元年(785),应诏入京,授左拾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僧人的画面。首先,诗中的"碧海蓬莱外,扶桑日本东"描绘了一幅大海和远方的日本的景象,其中"碧海"和"蓬莱"都是仙境的代名词。接着,"居然成绝域,久矣染华风"表达了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地方,而这个地方也曾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诗句“王化能柔远,遐琛亦会同”中,诗人表达了对远方的尊重和理解,认为文化的传递可以跨越国界。然后是“佛书龙藏古
【注释】 宝地:指佛教圣地。珠林:指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灵山,也泛指佛教寺庙、寺院。白沙:指净土宗所崇信的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又因净土宗以“念佛”为修行之门径,因此又称“念佛”。柴车:指载运经书的牛车。行客:行者,指僧人或出家人。开梵(fàn):指诵经说法。毵(sān)毵:形容花多而乱的样子。落加裟(jiā fú):即袈裟。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酬答诗的特点是一问一答,或答非所问,或答中有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题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六十馀州旧化风”,六十馀州:指的是当时中原地区。化风:指佛教文化。这里指佛家文化的流传已经遍及中原大地。“流传今复到江东”:流传到今天的佛家文化再次在江东出现。“龙盘虎踞京华地,圣主重兴佛陇宗”:京华:京城,这里指长安。陇宗:即陇右地区
杂题画 春水微生雪乍融,偶然行过御沟东。 倚风三弄昭华琯,凭仗飞花莫恼公。 注释: 杂题画:即题画诗。杂是杂乱,题目中的“杂”字表明这首诗不是专门描写某物,而是以诗来描绘画面的意境。 春水微生:春天来临,水面开始融化,泛起微微的波澜。 雪乍融:积雪融化,露出地面。乍,忽然。 御沟东:指皇宫附近的一条小河,也叫做御河或中河。 倚风三弄:倚着风,轻轻拨动琴弦,弹奏出美妙的旋律,形容琴声婉转悠扬。三弄
杂题画 孔明庙前江水深,千载尚见柏森森。 越僧西行不到蜀,何以写得青铜阴。 诗句注释与翻译 1. 孔明庙前江水深,千载尚见柏森森。 - 注释: 指的是位于成都的武侯祠,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诸葛亮。 - 翻译: 即使经过千年时间,依旧可以看到这里的柏树郁郁葱葱。 2. 越僧西行不到蜀,何以写得青铜阴。 - 注释: “越”可能是指古代南方地区的僧人或文化人士,“蜀”则是指四川成都一带。 -
白云丹井经行处,龙护生公夜讲台。 注释:白云丹井,指的是道士炼丹的地点,此处代指道士的居所或者修行之地。生公,即释道安,东晋僧人,俗姓陈氏,河南人。曾于白马寺译经弘法,后隐居于江西庐山东林寺,是当时著名的僧人。 还忆两山群弟子,松枝西指望归来。 可能是指庐山的两山峰。群弟子,可能是在指与释道安一起修行的僧人或弟子。松枝西望,形容思念之情,盼望着弟子们早日归来
【注释】: 杂题画:指唐代韩愈的《杂兴三首》。杂兴,随意吟咏。 蒲梢:即马鬃,泛指马毛。 大出游:大张旗鼓地出去游览。 绿树黄鹂忽惊起:形容突然飞来一群黄莺。 金丸:弹丸。 殿西头:宫殿西边。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期间,在岭南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句“汉家新得蒲梢马”,点明地点和时间。“汉家”是指唐宪宗,“新得”表示刚刚得到,“蒲梢”是马名,这里特指骏马
【诗句释义】 越柏画松:越州产的柏树,画成松树。露骨:形容柏木的质感。老龙:指画中龙的形象。怒拔:愤怒地从水中升起。灵湫:传说中龙所居之处。立:出现。天池:指天宫的水池。霹雳:雷电。飞霹雳:即闪电。月落庭空:月亮落下,庭院空旷。影千尺:月光映照出的景象如同有一千尺长。 【译文】 越州的柏树,画出了如松般挺直的树身,仿佛是一条老龙从水中愤怒地升腾而起,在灵湫(神话中的龙宫)里出现。那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