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官
这是一首描写兰阳(今云南曲靖市)的杂咏,共八首。第一首写当地的风俗,第二首写当地人的生活状况,第三首写当地居民的语言特点,第四首写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第五首写当地居民的穿着习俗,第六首写当地居民的婚姻习惯,第七首写当地居民的丧葬习俗,第八首写当地居民的信仰。 献地当年此熟番,社分卅六驻平原。 译名武歹龟刘别,问俗榛狉鴂舌存。 金鲤鱼悬双额喜,刺桐花发一年论。 斗醪尺布售摹纸,忍极田租汉仔吞。
闻道黔中雨势偏,秋冬兰雨更连绵。 气迎塞北风掀浪,地处瀛东水上天。 补石欲邀娲再炼,变桑谁信海三迁。 可怜冲压艰修复,租税年年泣废田。 注释: 1. 闻道黔中雨势偏,秋冬兰雨更连绵:听说黔中的雨水特别多,秋冬时节的雨水更加绵延不绝。 2. 气迎塞北风掀浪,地处瀛东水上天:面对塞北的狂风,仿佛掀起了波浪;地处瀛洲东侧,仿佛置身于天上。 3. 补石欲邀娲再炼,变桑谁信海三迁:想要用补天之石再次铸造
诗句释义及译文: - 鳌岛斜拖象鼻长,天公设险界重洋。:“鳌岛上的岛屿斜伸向大海,仿佛是大象的长鼻子在伸展。”这里的“天公”指自然的力量和环境,“设险”则意味着制造困难或难题。 - 嘘帆兼候风南北,钩舵时防石显藏。:“船只在海上航行时需同时注意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并时刻提防可能隐藏的石头。” - 米艇埯边行尚稳,草船浮海势难狂。:“像小船一样,虽然不稳定但在岸边行走还是可以稳定的
【注释】 琉球:今属台湾,为日本冲绳群岛中最大的岛。 难夷:琉球国称其国人为“难夷”。 照例护送:按惯例由中国派遣船只将难夷接回。 诗以纪事:以诗记录这次事件。 【赏析】 此诗作于嘉靖年间,当时琉球国王尚宁因倭寇入侵而流落至福建,后被明政府派船送返琉球,诗人奉命作诗以记此事。诗中对琉球国王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称赞明朝政府的举措。 首联写琉球国王在海上遇难。“得生众命赖渔船”,意为国王得以生存
【注释】 兰防:指兰山。 巡边:巡视边疆。 轻坐篮舆:轻松地乘坐竹篮车。 溪阔渡舠(fúduò):溪水宽广,可以摆渡船。舠,古代的一种小舟。 埔行:在田间小路旁行走。 犊(dú):牛。 小懋迁:小商贩。懋,通“贸”,交换。 稽今:考察现今。失垦:荒废耕种。年年:每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巡查边防的情景。首句“兰山一路重巡边”交代了巡查的地点和目的
闽峤东南尽海湾,重洋突涌大孱颜。 鸡笼口踞全台北,信否来龙自鼓山。
鳌岛斜拖象鼻长,天公设险界重洋。 嘘帆兼候风南北,钩舵时防石显藏。 米艇埯边行尚稳,草船浮海势难狂。 梭巡楼舰终须慎,艋舺营师水一方
兰山一路重巡边,轻坐篮舆便往旋。 溪阔渡舠仍足涉,埔平行犊有车牵。 竹围茅屋疏村落,柘厂砻房小懋迁。 无数荒坪沙压断,稽今失垦又年年
得生众命赖渔船,恭顺中山天亦怜。 破艇底能漂海上,大龟屿恰属兰边。 馆餐仰体怀柔远,额手欣看顶礼虔。 此与琉球深夙契,前年护送又今年
董正官,字钧伯,又字训之,云南太和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 曾任福建安溪、常泰、云霄等县职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十七日,由霞浦知县升任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捕粮通判,又授噶玛兰通判。 为政勤慎,曾于数月间结讼牒六百馀件。 噶玛兰通判任内,常亲临厅属各隘,督责防番事宜。 又亲任噶玛兰仰山书院山长,化育当地士子。 咸丰三年(1853)八月十四日,吴磋抗清事起,董氏前往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