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之
小径幽幽竹绕门,闺楼终日总无言。 若教诵得维摩句,应愧平生费讨论。 注释: - 小径:指通往闺楼的小径,幽深且安静。 - 竹绕门:描述门前有竹林环绕,显得清幽。 - 闺楼:女性居住的阁楼。 - 终日:整日。 - 无言:没有言语,可能是指长时间沉默。 - 若教:如果。 - 诵得:能够背诵或讲述。 - 维摩句:指《维摩诘经》中的语句,常被视为高深莫测。 - 平生:整个人生,这里指作者自己。 -
诗句 泪眼才干更哭君,残阳破寺起愁云。 译文 我眼中的泪水还未干涸,又不得不为你哭泣。在破败的寺庙旁,夕阳的余晖映照出层层愁云。 注释 1. 泪眼:形容泪水湿润了眼睛,难以自抑。 2. 才干:刚刚,表示时间紧迫。 3. 哭君:此处指为故人而哭泣。 4. 残阳:指太阳即将落山的景象,这里用来比喻故人的离去给作者带来的悲伤。 5. 破寺:破旧的寺庙,象征荒凉或凄凉。 6. 愁云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及赏析: - 诗句:薤歌才唱已堪嗟,莫道生平隔海涯。 - 注释:薤歌,一种古代音乐形式。才唱,即刚一演奏。堪嗟,表示惋惜、遗憾。平生,一生、整个生涯。隔海涯,意味着相隔遥远或分离得很远。 - 赏析: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于生者与逝者之间距离的无奈和哀伤。 - 诗句:曾向网山图上见,蛇门东去是君家。 - 注释:网山
注释:每年除夜的时候我们都要相互呼唤,夜晚的谈话就如同你不可缺少。我向你报告,同是岁寒社友的客人今年不要作柴火炉了。 赏析:此诗是曹不占在除夕时为友人所作的挽词。诗人在除夕之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首句“年年除莫即相呼”,言及每逢除夜之时,两人便要相互呼唤、问候。第二句“夜语如君不可无”,则进一步抒发自己与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表明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怀念之情。而“为报”一句
谁唱双棺薤曲悲,前声未断后声随。人间父子情何限,可忍长箫逐个吹。 诗句注释 1. 谁唱双棺薤曲悲:这句诗描述了一种悲伤的场景,“谁唱”可能指的是某个人或某群人,他们在哀悼时低声吟唱,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哀婉。"双棺"暗示了这是一对夫妇的丧事,“薤曲悲”则是指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常用来表达哀悼之情。 2. 前声未断后声随:这句话描绘的是丧事现场的情景,即哀乐之声并未完全停止
【注释】 海阳:指海阳郡,今山东青州。 伤怀:悲痛。 自哀:自怜悲伤。 却:反而。 难得:难得遇到。 【赏析】 此诗为诗人在海阳郡送葬时作,悼念其亡友曹叔明(字叔明)。首句以“海阳”点出地点,“天外”则写心情之悲怆。次句用“白水”比喻泪水,“墙头”则写墓地的凄清。第三句说人世间难得好时光,而两年来只见到哭声。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悼亡之作。 其一 海阳天外已伤怀,白水墙头转自哀。
庐陵别驾有慈闱,到处官亭见彩衣。 总为青山能送老,不知黄壤却同归。 诗句释义 1. 庐陵别驾有慈闱:指在庐陵(今江西吉安)担任别驾的官员家中有一位慈祥的母亲或妻子。慈闱通常指对子女有着深厚情感和关爱的妇人。 2. 到处官亭见彩衣:表示在各地的公家亭台或者官府所在地都能见到身着彩色衣服的人,这可能是指当地的官员或贵族。 3. 总为青山能送老:这里的“总”表达了一种普遍或必然的情况
诗句原文: 几回欲去醉花傍,此事如今转渺茫。 不独哦诗吊金谷,更令掩袂忆刘郎。 注释解释: - “几回欲去醉花傍”:多次想要靠近花旁,沉醉其中。 - “此事如今转渺茫”:这事情现在变得模糊不清了。 - “不独哦诗吊金谷”:不仅仅是因为诗歌而悲伤哀悼金谷。 - “更令掩袂忆刘郎”:更使人回忆起刘郎的深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亦之所作《林少朋挽词三首》中的第三首
诗句原文: 华屋共言清净想,长途还作去来缘。 念君阴德有如此,何事春风却短年。 注释解释: - 华屋共言清净想:在这里,“华屋”指的是华丽而宽敞的房子,通常与富贵或清静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共言"表示共同讨论或思考,"清净想"则指的是对一个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的期待或想象。 - 长途还作去来缘:“长途”可能指一段漫长的旅程或人生历程,"去来缘"则可能是指因缘或因果的关系,意味着无论走到哪里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内容主旨、情感格调、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和结构思路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本题中,“奉陪严陵史君杨校书”一句是诗的首句,点明题旨,表明自己与严陵史君杨校书之间的友谊;“囊山夜语一别数月欲再见不可得因寄此诗”这几句是第一段的中心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乡廛一语竟何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