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时
翠壁苍松古道,空山白鹤深林。 注释:翠绿的山壁和苍郁的松树构成了古老的道路,空荡而寂静的山谷中栖息着成群的白鹤。 篱花带风吹帽,泉香飞雨沾巾。 注释:篱笆旁的花被微风摇曳,仿佛带着香气吹拂着我的帽子;泉水的芬芳随风飘散,仿佛化作了细雨沾湿了我的脸庞
注释: 去马来牛:指人世间的变迁。几秋:几年。浊泾清渭只同流:比喻世事如浊水与清水,终究会归于同一流(污浊)。 断弦挂壁知音去:比喻知己难遇,故友已逝。旋扑尘编有许愁:意谓尘世纷扰,人事无常,令人忧愁。 赏析: 《闻张逸人讣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此篇是其中的第二首。此诗写对友人张逸人的哀悼之情。 第一句“去马来牛阅几秋”,意思是说自从朋友离去后,又过去了几年了
诗句如下: 烛与梅花共过冬,淡月故移疏影去。 译文: 蜡烛和梅花一起度过了冬天,淡淡的月光因此移动了疏朗的影子。 注释: 1. “烛与梅花”:这里的“蜡烛”是指蜡烛,它象征着温暖的光亮;而“梅花”则代表着坚强、纯洁的品格。两者共同度过了冬天,暗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2. “淡月”:这里指的是月亮,月亮在夜晚会显得格外明亮,但它的光芒却给人一种朦胧、淡淡的感觉,就像诗中的“淡月”
山中三首 其三 年来世路愈间关,且喜儿童放我闲。 百岁光阴无一半,莱衣能得几时斑。 注释: - 山中:指山林之中或隐逸生活的地方。 - 间关:艰难困苦的样子。 - 儿童:指年轻的孩子。 - 莱衣:古代的丧服之一,用草编织而成,用以比喻年老。 - 斑:这里指衣服上的斑点,也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译文: 多年来世间的道路愈发艰难困苦,但幸好有孩子们的陪伴让我能够放松身心。百年光阴还没有过半
释义: 骏马已经没有千里的雄心壮志,只能在山中卧息。我以云为居,聊做一枝安栖之地。农夫喜见桑麻茂盛生长,山北山下雨意低垂。 注释: 1. 伏枥已无千里志:指骏马不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伏枥:马在槽边休息时,低头吃草的样子。 2. 卧云聊作一枝栖:指我只好在云端做一枝栖息的鸟儿。卧云:《庄子·逍遥游》说:“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这里用“卧”字形容自己隐居山林。聊:姑且、勉强;作:当做。 3.
注释:梅子成熟的季节,麦子已经收割。田野上的池塘里,水在流动着,仿佛在交流着什么。小窗户传来哀鸣的鸿雁叫声,让我更加怀念远方的亲人,心中充满了一段愁绪。 赏析: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在得知好友张逸人的死讯后,悲痛之情溢于言表。首句“梅子黄时麦已秋”,描绘了一幅丰收的景象,但此时却传来了噩耗,让人感到惋惜和悲痛。次句“野塘高下水交流”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三句“小窗声切哀鸿雁”
【注释】 世事不复问:不再去理会世事。 旧书时一首:旧时的书还是一本书(一本)。 【赏析】 诗人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后,已无心仕途,于是寄情于山水,寄情于诗书,过着清闲自适的生活。他与友人饮酒作乐,吟诗作赋,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也寄托了他内心的无限感慨。此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组,共四组。前两组是首联,颔联和颈联是中间两联,尾联是尾联。第一、二句“老来懒与俗浮沉,何况厌厌病日侵”,写诗人年老体衰,对世事已不关心,更不愿随波逐流;而身患小疾,更是心烦意乱,百无聊赖,所以只能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思。三、四句“身外闲愁总馀事,世间无药胜安心”,写他虽身在山中,却无心游览名胜古迹,只求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调养身体
浮云着眼不留踪,独与梅花共过冬。 淡月故移疏影去,断魂谁杵暮山钟。 这首诗的意境是寒冷而又清静,诗人在雪夜里独自欣赏着梅花,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与宁静。诗中的“浮云”和“梅花”象征着纯洁和坚韧,而“独与梅花共过冬”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与乐观。最后两句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声音,营造了一种孤独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注释】: 世事不复问:不再关心世间的是非得失。 旧书时一看:时不时地翻阅一下旧书。 【赏析】: 这是一首闲适自得之诗作。诗的前两句写诗人退隐后的生活,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第三句则点明主旨——对世事已不再过问。这种“退隐”,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是诗人在仕途中失意后的无奈之举。第四句则进一步说明诗人退隐后的生活状况,他经常读书、吟咏,从中寻求精神寄托。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