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泰
颂古四十二首 其一十六 雪峰古涧泉深,赵州石桥水苦。 若知异水同源,饮者不妨疑悟。 不从鼻孔入,白浪高三级。 从此不答话,岂免酬高价。 注释:颂古四十二首是宋代释道原所作的《景德传灯录》的序言。这组诗以“颂古”为题,赞颂历史上著名的禅师,其中第41首和第42首分别是赵州(定)和尚和雪峰义存两位禅师的故事。 雪峰义存禅师住在江西袁州仰山寺,有一口古井,名为“古涧”,水质清冽甘美,号称“雪乳”
注释:这三张白纸,是书信,用来通信,但展开后,却如同风一般。原本阳春白雪的曲调,被转到了胡笳之中,并非是被风吹动,而是别出心裁。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三张白纸比喻为书信,通过书信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首句“白纸三张通信去”,以白纸为信,象征着纯洁、真诚的友谊和感情。第二句“展开千里却同风”,意味着虽然书信的距离很远,但是内容却如同一阵风,迅速传达给对方
【注释】 对一:指佛教中的“对法”,即对治的法,也指佛教中的“因缘”法。五教:佛教认为有五种教化,即小乘、大乘、顿教与渐教等。三乘:佛教中指三种不同的修行方法。龙宫海藏:指佛教中所说的大海藏。纵横:这里指佛教中说的无量法门。水底泥牛吞却月:意指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泥牛能吞噬月亮。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教的诗作。作者通过对佛教教义和修行方式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和敬仰之情
注释: 汝水向东流,楚水从南至。 汝水和楚水都汇入大海,它们的水咸淡是一样的。 顶门具眼底衲僧,试向其中辨浅深。 头顶的天和眼前的地都在僧人的视野之中,僧人试着在其中分辨出它们的深浅。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诗人以汝水、楚水为引子,引出大海这一广阔的背景。接着,诗人通过对大海的描绘,引出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最后,诗人以僧人的视角,进一步描绘出大海的广阔和深邃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诗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答题时先指出该诗的情感主旨,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第一联:百丈开田说大义,理事圆融无不备。 译文:百丈开垦田地讲述仁义的道理,事事都圆融完备没有遗漏。 注释:“百丈”指佛教禅宗,这里泛指佛经或佛门。“大义”即佛法的精义。“理事圆融无欠备”是佛家语,意为事事通达,事事圆满。“百丈”指佛教禅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型,如本题是“对诗句的赏析”。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的内容、情感、意境等,注意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赏析“白衣拜相喜难加,暂时流落向天涯。移身换步人难用,夜来归宿五侯家”三句,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第一句写王涯被贬谪时的喜悦心情;第二句说被贬谪到荒远之地,难以归去
诗句释义与译文: 吞却易,吐还难。 译文注释关键词解析: - 吞却易,吐还难:形容某种情况或状态的难以捉摸和变化无常。其中,“吞却”意味着接受或内化,而“吐还”则表达了一种释放或返还。 - 须弥顶上无风寒:须弥是佛教中的一座山名,象征着坚固和稳定。这里指事物的本质或核心部分是稳固不变的。无风寒表明这种稳定不受外界干扰。 - 昨夜三更白如昼,不知谁共倚阑观:描述了一个夜晚的景象
翻译译文:在古寺的废墟上,匠人们筑起高高的佛塔,用泥土和沙灰制成。 他们给匠人支付工钱,每名工匠二文或三文。 可悲的是,那些眼里无骨的人,当面就把钱数分清了。 注释:窣堵波:梵语音译,意为佛像、塔形建筑,多指佛塔。赏匠人:指修建佛塔的工人。工钱:工匠的工资。一二与三文:指工匠工资的数目。可怜:可惜。无筋者:没有骨头的人,指眼瞎的人。当面定将数目分:当面就把钱数分清了。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寺庙里
【注释】 1. 高楼:高耸入云的楼宇。 2. 美女:指楼中的女子。 3. 双双:成对。 4. 琼窗(qióng chuāng):用彩色玉石制成的窗户。 5. 玉床:用玉石雕刻而成的床。 6. 绣出鸳鸯:在绣品上画出鸳鸯图案。 7. 呈似了:指绣品已经做好。 8. 金针:刺绣用的针。 9. 锦香囊:用锦缎制成的香袋,用来装香料。 【赏析】 此诗赞美的是一对美人的美貌和手艺。诗人先写楼内美女双双而居
注释:用力一拳就能把黄鹤楼打倒,一跳跃就能翻过鹦鹉洲。幸亏旁边有人才可以着力,我自己端坐在扬州观看这壮丽的景象。 赏析:诗人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壮观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扬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于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