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湘
【注释】: 拨尘见佛:拨去尘垢,见到清净的佛。 佛亦是尘:佛是世间万物之一,也是尘埃中的一分子。 山僧脚布作炊巾:山中的僧人用脚上的布做成炊巾(用来擦嘴的布)。 眼不见为净:眼睛看不见,心灵就清净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一种深刻理解,认为佛是世间万物之一,也是尘埃中的一分子,而真正的清净,不是眼睛看得见的,而是心灵的清净。这种理解超越了世俗的偏见,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高度
【注释】: ①撒下摩尼六七颗:指撒下的六颗、七颗佛祖舍利子。②涌高窣堵十三层:指舍利子从塔顶涌向塔基的十三层。③分明:明确,显然。④钧心:比喻佛心。⑤岂是:难道。⑥黄金炼得成:意即用金熔化也炼不成这一颗舍利子。⑦“舍利”为佛祖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的遗珠,因呈白色,故名。⑧窣堵波,佛教语,意为“石塔”、“堆石”。⑨盛:指装。⑩“一点”:一星点,形容小,极微。⑪参政:古代官名。⑫盛:装满。⑬“分明”
【注释】偈颂:佛教的赞颂。摩竭陀国:古印度国名。亲行此令:亲自颁布这个法令。 从上以来:自古代以来。违命:违背命令。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佛的诗,颂的是释迦牟尼佛(即佛陀)。全诗以简洁的语言,颂扬了佛陀的崇高精神。“摩竭陀国”,指古印度摩竭陀国。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古印度摩竭陀国的拘利婆提国,后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觉之道,创立了佛教,成为佛教的始祖。“亲行此令”
注释: 峭巍巍,孤迥迥。 峭巍巍: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孤迥迥:形容山峰孤立而高耸。 弃王宫,栖雪岭。 弃王宫:放弃帝王的宫殿。栖雪岭:栖息在雪山上。 分明冻得眼生星,幡然踏破千峰顶。 分明:清晰地,明显地。冻得眼生星:形容被冰雪覆盖的景象。幡然:突然,猛然。踏破千峰顶:形容攀登陡峭的山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诗人以“峭巍巍”和“孤迥迥”来形容山峰的高耸入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题诗后》,全诗如下: ```plaintext 僧敲古寺竹, 未到心已闲。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 注释与赏析: 1. 思惟相赞: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题诗后》。其中“思惟”意为思考,“相赞”指互相称赞、相互欣赏。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和内心的平静愉悦。 2. 声以眼闻,色以耳见: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中描述了梁王对达磨的误解和遗憾。 译文: 达磨禅师(其一) 一无圣,二不识,忠言逆耳投江滨。 入水见长人,梁王方失色。 千古万古空相忆。 注释: 达磨禅师(其一) - 一无圣:指达磨禅师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 - 二不识:指达磨禅师不懂得“识”字的意思。 - 忠言逆耳:指达磨禅师所说的话非常直白,让人听了不舒服。 - 投江滨
【注释】: 祖翁:祖父。阃域:封疆,指国家、疆域。扑地:一下子,立刻。掀天:震动天下。亲切:贴切、恰当。一回:一次。打透:透彻。垂手:拱手,表示敬意。廛(chán):市肆,市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颂祖之作。诗中歌颂了祖父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并表达了对祖父的敬仰之情。全篇以“扑地掀天”四字为纲领,突出祖翁的威猛形象与卓越功勋。 首句“祖翁阃域”,直接点明主题,说明要赞颂的对象是祖翁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三 释迦牟尼是创始人, 阿难弥勒是接班人。 佛陀如来是导师, 太平歌响赞三尊。 注释:本诗赞美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又称悉达多),他的弟子——阿难和弥勒,以及佛陀如来的教导。通过唱颂,表达了对这三位伟大导师的敬仰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释迦牟尼、阿难、弥勒和佛陀如来四位佛教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佛教的发展脉络。通过唱颂
诗句释义 1 江月松风何处无:这句表明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象(江、月、松和风)就能感受到它的美好。 2. 戒珠心印强名模:这里的“戒珠”可能指的是一种珍贵的佛珠,而“心印”则是指心灵的印记或觉悟,整句的意思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来达到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3. 烦君归问老真觉:这句话中的“烦君”意味着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并接受,而“真觉”则是指真正的觉醒或开悟
【注释】 送证侍者归里:送证,指僧人;证,即禅宗。这里借代。侍者,即侍僧,随侍在师父左右的人。归里,回到故乡。 临老三回住雪山:临老,年纪大了;“三回”句,指在雪山顶上修行了三次。住,居住、居住于;“雪山”两句,意谓在雪山顶上居住了三年,弹琴吟诵,过着苦行的生活;这两句中“无弦”是说没有弦乐器,因为雪山顶上的气候寒冷,人不能弹奏乐器。 夜来一曲最高韵:夜来,晚上;“一曲”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