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王令(1032-1059),字逢原,一字学衡,号风月主人,河南汤阴人。他是北宋末年的文学家、思想家、经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格清丽淡远,语言简练,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理解: 第一句:“匡庐列云霄,江湖邈天际。” - “匡庐”指的是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列云霄”形容其高耸入云
【注释】 1. 身心放下有馀闲:身心放松,悠闲自在。 2. 垂老生涯在万山:指隐居生活。 3. 白云轻出谷:指白云飘荡在山谷之间。 4. 好随明月护柴门:好让皎洁的月亮陪伴着柴门。 5. 译文:身心放松,悠闲自在,年老的时候,生活在群山之中。不允许白云飘出山谷,好让皎洁的月亮陪伴着柴门。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居生活画面。诗人以“身心放下有馀闲”开篇,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注释:夜晚,我独自坐着,做着枯禅的修行,拨尽寒灰火也不燃。忽然听到楼上传来钟磬声,清韵在霜天中回荡。 赏析:诗人在寂静的山居之夜,独坐枯禅,心无所想。他拨尽了寒灰,点燃起香烟,但香烟却怎么也烧不起来,仿佛寒灰已燃尽了。这时,忽然听到楼上传来钟磬声,清脆悦耳,宛如仙音。那一声钟声,仿佛是从遥远的天界传来,充满了神奇和魅力。这钟磬声在寂静的霜天中回荡,给人一种空灵、超脱的感觉
注释:青山绿水,日夜被烟雾笼罩着,山中的猿鹤仿佛在等待什么。不要以为青山是闲适的,其实那些闲适的人并不会归隐山林,他们不愿意归隐是因为有追求。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居图景,通过对山中的猿鹤、烟雾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闲适并不是无所事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采珠行》节选。 诗句释义: 1. 灼灼明月珠,产向深渊底。 —— 明亮的月光下,珍珠从深海深处诞生。 2. 从空捞摝之,鱼龙尽惊起。 —— 从天空中抓取,使得鱼龙都感到惊恐地跳起来。 3. 鲛人相抱泣,洒泪忽成雨。 —— 鲛人(一种水生动物)相互拥抱哭泣,泪水瞬间化作倾盆大雨。 4. 腥风扑远岸,鲸波奔万里。 —— 腥风从远处袭来,鲸鱼的波涛汹涌澎湃,奔流万里。 5.
六咏诗 其二 无常 【注释】:法性本无定,也不堕于数。比喻空中的云,当体即常住。圣凡都是过客,去来无二路。是生不是生,非新亦非旧。智眼明见人,除此之外何所慕。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现象为喻,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它表达了生命在宇宙中的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强调了个体存在的相对性和多样性。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对生命本质的独特见解。 诗人开篇就指出“法性本无常”
【注释】 柴扉:以柴草编成的门。雪拥柴扉:形容大雪封住了柴门,诗人只能独自坐在柴门里。琼枝:玉树,指梅花。寒林寸寸折琼枝:比喻严冬的威力。晓:早晨。顿失青山色:一夜之间,山中景色全变了。开尽:全部开放。总不知:不知道是什么花在开放。 【赏析】 此诗为《山居》组诗之四。前两句写诗人在寒冷的雪天中坐守柴门,只见一片片洁白晶莹的雪花落在柴门上,把柴门紧紧地封住了。诗人只能独自坐在柴门里
这首诗通过阐述生死轮回的真谛,表达了对生命本质和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 1. 生死不流转,流转非生死。 - 这句诗表达了生死轮回的本质并非真正的流转过程,而是生命的循环和转换。它揭示了生死的虚幻性质,即生死本身并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这里的“流转”指的是生死的周期性变化,而“生死”则是指生与死的交替状态。诗人通过对生死流转的描述,强调了生死轮回的无常性
注释:寒风刺骨,山峰被白雪覆盖。怒风咆哮,吹得万窍生风。我蒙着被子刚刚醒来,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山居生活的诗。首句“寒威入骨千峰雪”,生动地描绘了雪山的寒冷和壮观,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次句“怒气冲人万窍风”,以风的猛烈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狂风,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第三句“衲被蒙头初睡醒,不知身在寂寥中”,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孤独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
注释: 寒灯独照影微微,疏屋风吹雪满衣。 这句诗描述了山居夜晚的景象,一盏孤灯映照在窗户边,微风拂过,雪花飘落在身上。 忽忆五台趺坐处,万年冰里一柴扉。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突然想起了五台山的景色,那里的千年冰洞中,有一扇柴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孤独,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寒灯、疏屋、雪花等意象,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