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衍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联八句。每句都以“城”字开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 第一联: - 诗句:“一水渊渟绿不波,四山玉立碧嵯峨。” - 译文:一条清澈的小河如同宝石一样镶嵌在绿色的山谷中,四周的群山像玉石一般矗立着,显得格外峻峭。 - 注释:一水(一条小河):潭水,清澈见底。渊渟(音同“源”,原)绿不波(绿色如翡翠般清澈,水面平静如镜,没有波纹):形容潭水的清澈。 -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表达了他对李肯斋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天地由来有废兴”,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总是处于兴衰变化之中,这是自然的规律。 第二句:“义无两大一身轻”,这是范仲淹的人生哲学。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地位高低,而在于他的品德如何。只有拥有高尚品质的人,才能在世间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句:“封疆社稷若不死,妇女须眉安用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加以分析,注意结合诗句内容概括要点,并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具体分析。 “思明州摩云岭”,点出地点是明州。“二到摩云顶𩕳头”,点明诗人在摩云顶𩕳头上停留的时间。“雨花湿透褐驼裘”,描写了诗人在摩云顶𩕳头的所见所感。“草荒行路几百折”,描写了诗人行走的艰难。“茅盖前峰又一州”,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自然景象。“雁泽流离新户口
见维扬崔左丞 十里珠帘一半垂,扬州风物最宜诗。 平山倚槛欧阳子,明月吹箫杜牧之。 吟笔新添梅鼎手,歌楼争觅《竹枝词》。 濡毫愿逐奚奴后,描尽春风芍药枝。 译文: 见到扬州城的崔左丞, 十里珠帘一半垂下,扬州的风光最适宜作诗。 欧阳修依着山势靠槛而立, 明月下吹着箫声如杜牧一般。 新添的吟笔是梅鼎手所写, 在歌楼上争夺《竹枝词》的名篇。 我愿意效仿奚奴的书法, 把春风吹拂下的芍药枝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他生活在唐朝晚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诗歌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我们来看第一句:“绿玺南来奉玉音,九重恻怛为民深。”这里的“绿玺”指的是皇帝的印章,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九重"则是指宫廷之中的层层叠叠的门楼,象征着朝廷的威严。“恻怛”则是同情、怜悯的意思,这里用来表达皇帝对人民的深深关怀。整句诗的意思是说,皇帝带着皇帝的命令,从南方来到了京城
华盖楼 三十六坊如掌平,长桥短艇水纵横。 银河一道江连海,画障四围山绕城。 老树烟云春绿暗,小楼帘幕晓红明。 阴阴翠影谁家屋,梦觉草池莺一声。 译文 三十六坊如同手掌一般平坦,长桥短艇穿梭在纵横交错的水面。 银河一条连接江海,画着屏障的四周环绕着青山。 老树笼罩着烟雾云气,春天时显得暗淡;小楼窗帘轻启,清晨时分红光透出。 翠绿的影子隐藏在哪个家的屋檐下?我在梦中醒来
这首诗的作者通过自问和自我批评,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雨露汪洋普汉恩,凤衔丹诏出红云。 释义:雨露普降,恩泽深厚,如同凤凰带着红色的诏书从红云中飞来。 2. 拓开地角皆和气,净挟天河洗战尘。 "拓开地角"可能指的是大地上的裂缝或裂痕都被雨水冲刷而变得平坦,象征着国家的和谐与统一。"净挟天河"则是形容雨水像天河一样清澈,能够洗净战场上的尘埃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汴京怀古》之一。全诗以诗人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汴京的描绘和怀古之情的表达,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沧海成田艮岳荒,谁能行役不彷徨 - 注释:沧海变成了农田,艮岳(皇家园林)变得荒芜。谁能不感到迷茫和徘徊? - 译文:大海已经变成农田,艮岳变得荒凉,谁还能不感到迷茫和徘徊? 2. 青城北狩隔万里,花石南来宝几纲 - 注释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诗句: “会同馆”是诗的标题。在古代中国,“会同馆”通常指的是官员们聚集议事的地方,所以这首诗很可能是描绘一个官员或官员们聚集的场景。 我们逐句解析: “万间顶𩕳翠光团”,这句话描述了会同馆顶上覆盖着翠绿的植被,形成了一个团状。这可能意味着会同馆的设计独特,或者是植被生长得非常茂盛。 “千尺廊腰眼界宽”,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廊身的高度和宽度感到惊叹。千尺高的廊腰使得视野变得宽广
注释: 百蛮:指南方各族首领。庭:朝廷,朝廷上。九处:九州之地。临关:指洛阳一带的关隘。万雉城:指洛阳附近的城池。汉殿:指皇宫,皇帝的宫殿。风驰:形容诏书迅速传遍各地。十行诏:指诏书很多。唐藩:指唐朝的藩镇。雷动:形容军声如雷。海涵:指恩泽像大海一样包容。春育:指春天养育万物。民膏泽:指百姓受恩赐。雨施云行:指天意降雨,云行天下,为百姓造福。老癃:指年迈的跛足人。扶杖:手扶着拐杖。紫微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