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镒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诗歌大意,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作答。“妙高台在诸天上”是说妙高台高耸于诸天之上,“如入如来不二门”,比喻自己进入了佛门的正道,达到了与佛无二的境界。“欲把一言参妙处”,是说自己想用一句话去参悟佛门的奥义,而佛家讲究“心印”,意指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因此这里说“是心默契己忘言”。“妙高台在诸天上”是说自己进入佛门的正道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和作,即应景奉和的诗歌。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以雄放豪迈著称于世。他一生历经坎坷,但襟怀坦荡,气节凛然。其诗多写时事,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是这首诗的题目,说明诗人要和刘伯温进行对诗的创作。 “猗绿亭前竹满林,纷纷苍雪落层阴。”意思是:猗绿亭前竹茂林密、纷披飘洒
门外清溪水气寒,喜无尘俗事相干。 重阳谁共尊中酒,忍见黄花白露漙。 注释:在户外,清澈的溪水散发着寒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我很高兴没有世俗的琐事打扰,可以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在这个重阳节,没有人和我共同品酒赏菊,真是遗憾。看着满地的黄花和白露,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首联直接点明了“门”外的自然风光——清凉的溪水和清新的气息
在古代文人雅集中,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的作品展现了作者陈镒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注释翻译: - 原文: 曾记开尊向夜分,北山堂上共论文。 可怜一炬成焦土,空有荒垣锁暮云。 - 译文: 曾经记得我们在开宴时一直讨论到深夜,北山堂上的我们共论诗文。 可惜一场大火变成了灰烬,只剩下空荡荡的围墙锁住夕阳下的云彩。 - 赏析:
秋水清澈,绿波荡漾,一片碧波映衬着青山,山间白云缭绕。 如今我不再为功名所困,让我逍遥自在,畅游山水之间
这首诗是诗人奉和刘伯温员外的作品。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1. 我今老矣守林泉,破屋萧然一榻悬。 - "我今老矣":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感慨,感叹自己已经老了。 - "守林泉": 指诗人隐居在山林之间,过着清静的生活。 - "破屋萧然一榻悬":形容诗人的居所简陋,只有一张破旧的床悬挂在墙壁上。 2. 每向秋宵看月色,怀人千里共婵娟。 - "每向秋宵":每当到了秋天的时候
【注释】 刘伯温:名真,元末明初人,以智谋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员外:指诗人的官职。漫兴:随意吟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写的一首酬和诗。开头二句说自己不愿闲身隐居,也不羡慕隐逸生活,当有诏命征召时,就愿意去朝廷做官,听到朝廷的召唤后,就高兴地准备去赴召。三、四句写自己久已佩戴了文章的印玺,但还不知如何去用它,问友人是否多携带美酒前来,以便一起饮酒畅谈。这二句是说,我久已佩带文官的印玺
【注释】 处世:指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无为:不操之过急,不妄作劳扰。樊笼:指官场。簪:插在头上的发饰。 【译文】 我处世不求功名富贵而自得其乐;急流勇退是奇才的表现。 闲适地欣赏江山美景,头上的雪已积满簪子。 【赏析】 诗中作者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淡薄与超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诗人以“处世无为富贵酣,急流勇退是奇男”开头就道出了自己对名利看得很轻,对仕途生活没有太多奢望
经年为客在王门,慨古论今道自尊。 应念山中贫病叟,独寻黄独斸云根。 注释:我已经在朝廷为官多年,感慨古今,我自认为道行高远。我想你应该知道,山中的那些贫穷和患病的老者。他们独自去挖黄独树的根部,寻找一种药材。 译文:《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是宋代诗人杨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在奉和刘伯温的作品后,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而作。诗人以“经年”开头
注释:诗人以鹤骨清癯的身材称誉自己,他像葛衣一样在湖海之间翱翔,却没有说归去。荷花盛开,炎热的阳光已经逝去,又看到江头飘落的木叶在风中飞舞。 赏析:本诗是作者自叙其生活情趣和志趣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